楠木軒

農機市場發展研判:階段性增長不能盲目樂觀,競爭力不足短板須加速補齊!

由 完顏翠琴 發佈於 財經

文|一板一眼説農機

知谷自媒體作者

2020年上半年,在國內工業整體下行的環境下,農機工業逆勢上揚,成績來之不易。據統計,全國近1600家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158.8億元,同比2019年基本持平;利潤超過5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5%。

從辯證的角度看,農機市場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起伏跌宕是正常的事情,對待市場波動,我們不僅要看到現實表象,而且還要弄清楚現象背後隱藏的產業發展走向。對於農機市場後續發展,筆者認為有3點值得商榷。

存量時代,階段性增長莫盲目樂觀,

年暴漲概率不大

2014年是農機行業發展的重要轉折節點,在此之前,農機行業走過了“黃金10年”,一舉成為全球第一農機制造和使用大國。

伴隨着產業資源快速積累,國內農機行業大而不強、核心競爭力不足、技術創新乏力等軟肋也逐漸顯現出來。

2015年開始,農機行業進入轉型升級期,由規模增長轉向了質量增長,傳統大宗農機產品飽和盤整與新興小眾農機產品剛需興起交替進行,與之同步,市場趨緩發展常態化。

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度增幅一舉掉入個位數區間,2018年行業利潤更是出現了負增長,2019年整體市場依然低迷。連續幾年,農機產業整體利潤水平幾乎處於機械工業墊底的位置。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所有行業都面臨嚴峻的考驗。在多重不利因素下,農機行業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績,聯合收穫機、大中拖和水稻插秧機等多類產品都實現了同比增長,實在難能可貴。

探究農機市場逆勢增長的原因,可歸納為7個方面。

一是“窪地”爬升。之前幾年市場增速回落,形成較大“窪地”,2020年市場回暖,屬正常發展規律。

二是國家政策驅動。為應對疫情,保證糧食安全、保障春耕,國家相關部門快速、提早啓動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而且在企業復工、復產等環節給予了人力、財力支持,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多種專項補貼、税收減免、崗位津貼等政策,起到了良好的助力作用。

三是糧價回暖,增強用户投資農機信心。玉米、大豆、小麥等糧食價格堅挺,農户對農作物種植及農機投資信心增強,對農機市場增長起到積極影響。

四是受疫情影響,農民工外出務工受阻,務農人員增加,對農機市場回暖也是有益促進。

五是大中拖、聯合收割機、耕整地機械等進入集中更新期,市場銷量大幅拉昇。

六是經過連續幾年的轉型調整,新興小眾農機產品成熟維度提升,銷量逐步增加。

七是上半年行業銷售規模變化不大,但是利潤大增,説明企業成本降低,其中較大一方面是政府政策及資金補貼助力,同時疫情影響加大線上銷售,令銷售推廣費用降低等。

上半年農機市場增長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國家政策助力發揮了關鍵作用,存量更新依然是市場銷售主力,企業利潤增加主要來自於經營成本降低,而產品升級創造的附加值提升仍有限。

眼下,隨着“三秋”臨近,玉米聯合收穫機、青貯機、大中拖、播種機、打捆機、棉花收穫機等產品陸續進入旺銷期,從市場發展趨勢判斷,農機行業全年實現增長几成定局。

但是,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種市場增長是有限的,我國農機產業轉型升級仍在持續,市場越來越多地呈現出存量競爭特徵,新舊產業交替、技術突破、產品創新等尚有較大空間,降速提質是行業發展的主調,全年出現爆發式增長的幾率不大,企業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經濟回落,全球產業格局重構,

競爭力不足短板須加速補齊

2020年,各行業都面臨嚴峻的生存考驗,根據國際貨幣組織對於全球經濟的預測,2020年會出現4.9%的萎縮。

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全球資源爭奪愈演愈烈,產業結構重塑常態化。不僅如此,在新冠肺炎疫情、蝗災和極端氣候等多種因素疊加下,全球糧食安全面臨巨大考驗。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等機構聯合發佈的報告顯示,今年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飢餓風險,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將新增1.3億飢餓人口,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

農機工業作為機械工業的組成部分,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是我國農機裝備還有很多短板,高效率、多功能、精準化農機裝備缺乏,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甘蔗、棉花產業陷入困境,缺少先進適用的作業機械,導致用工多、生產成本高,產業競爭力弱。

以國產大中拖為例,功率越來越大、外觀越來越現代,不僅如此,高壓共軌、增壓中冷等技術也都普及了,但是,底盤、變速箱、離合器、後橋和液壓等核心零部件系統,技術升級明顯不足。同時,超大功率發動機國產化嚴重不足,依賴進口,大型智能化產品半數以上是國外產品。

核心能力、核心技術、核心部件等核心資源並沒有真正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裏,諸如先進的發動機、液壓系統、電控系統和PLC系統等是國外的。

國內很多企業貌似收入、利潤都不錯,但是長久發展沒有後勁。而一些某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雖然規模並不大,但是擁有核心技術,產品市場佔有率和利潤非常高,很有 可能發展成為百年企業。

核心資源掌握不足,導致國內農機化和農機裝備產業發展不平衡,農機裝備有效供給不足,門類不全,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並存,高端農機產品依賴進口。

國內農機制造競爭力不足還體現在機具作業可靠性、適用性和智能化水平不足上,傳統大眾產品同質化現象突出等。

據統計,儘管目前我國小麥、水稻、玉米3大主糧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但不同作物間、不同產業間、不同區域間農業機械化發展還很不平衡。

棉油糖的綜合機械化率低於70%,果菜茶的綜合機械化率不到40%,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初加工業的機械化率只有35%左右,丘陵山區和平原地區差距巨大。

圍繞新時期客户價值創造和新需求,國內農機產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何加快創新,突破技術瓶頸,增強產品核心競爭力,打造全球競爭新優勢,已經迫在眉睫。

“政策+內生力”驅動,未來前景可期,

技術和產品決定成敗

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公佈的信息顯示,截至8月31日,全國已實施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40.39億元,實施進度同比提高45.46個百分點,補貼購置各類農機具171.14萬台(套),受益農户146.56萬户。

其中,補貼購置生豬生產相關機具7.79萬台(套),使用補貼資金1.53億元,受益養殖場(户)7.35萬個(户);支持各地開展新產品補貼試點使用資金4.7億元,補貼購置機具2.97萬台(套),受益農户1.26萬户,包括使用補貼資金1.3億元,支持3801户農户購置植保無人飛機7804架。

着眼長遠,糧食安全始終是重中之重,國家對農業建設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會減弱,同樣,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仍將持續發揮引導和驅動作用。加之深松、深翻作業補貼,農機報廢更新補貼,秸稈綜合利用等專項政策的實施,對農機行業都將帶來持續利好。

農機行業目前已進入存量產品更新換代集中爆發期,同時,隨着用户年齡結構日趨年輕化,以及農業合作社、農機服務組織等發展壯大,農機新消費正在形成,對於智能化、先進性、高端化和可靠性強的產品,以及小眾新興產品的追求愈加強烈,多種因素疊加,倒逼農機產業加速轉型升級。

農機市場需求已從耕種收環節向植保、烘乾、秸稈處理環節延伸,從糧食作物快速向經濟作物、養殖業、加工業拓展。

尤其是新型經營主體,由關注價格向注重品牌和質量轉變,更注重以機械化降低生產風險、提高作業效率,注重獲取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

毋庸置疑,農機行業前景廣闊,但在發展過程中,技術、產品始終是贏得用户和市場的關鍵,企業不能偏離這個軌道,否則就不能長遠發展。F&M;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