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螞蟻“金服”變“科技”金控管理辦法落地在即?

財聯社(北京,記者 姜樊)訊,近日,螞蟻金服悄然更名。財聯社記者獲悉,已經成立了6年之久的螞蟻金服,如今已經更名成為“螞蟻科技集團”。而在“金服”變“科技”背後,究竟有何深意?

螞蟻向財聯社記者表示,“新名稱意味着我們將全面服務社會和經濟數字化升級的需求,但螞蟻還是那個螞蟻,堅持創新,用技術為全球消費者和小微企業創造價值是我們不變的初心。”螞蟻更名並回歸科技,實際上並不突然,且動作頻頻。一位接近螞蟻的人士表示,實際上螞蟻一直是個科技公司,改名也一直在進行中。

不過,有分析認為,螞蟻的更名一方面是更適合其自身業務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是更加符合監管的要求和標準。實際上,《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已經寫入央行2020年規章制定工作計劃。而螞蟻則是第一批金融控股公司試點的企業之一。有業內人士認為,該辦法自去年9月份發佈徵求意見稿至今已有半年多,正式辦法下發或已不遠。

迴歸科技 螞蟻科技佈局動作頻頻

針對更名,螞蟻向財聯社表示,“新名稱意味着我們將全面服務社會和經濟數字化升級的需求,但螞蟻還是那個螞蟻,堅持創新,用技術為全球消費者和小微企業創造價值,是我們不變的初心。”

自去年以來,螞蟻便在多個場合強調了自己的科技屬性,並開始了更名的準備。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多次強調了金融科技的創新和輸出。

一位接近螞蟻的相關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螞蟻一直以來都是一家科技公司。新名字去掉了浙江的區域特徵,同時超越金融服務的定位,全面拓寬數字經濟服務的邊界,與今年3月支付寶的升級相呼應,而加入科技的元素則體現這家公司一直以來堅持技術解決問題的基因,體現這家公司服務數字化升級的方式。

螞蟻早已開始行動。在人員配備以及相關科技領域的佈局,螞蟻這半年以來更是動作頻頻。

2019年12月19日,螞蟻金服宣佈新一輪高層調整。井賢棟不再擔任CEO,繼續擔任螞蟻金服集團董事長,螞蟻金服總裁胡曉明接任CEO職務,胡喜擔任螞蟻金服CTO。此次調整,也被外界視為螞蟻金服未來三大戰略負責人的就位,井賢棟、胡曉明、胡喜將分別主管推進螞蟻金服全球化、內需、科技三大戰略。

從業務上,螞蟻這半年更強調區塊鏈等技術。在上週舉行的陸家嘴論壇上,井賢棟建議,上海繼續極大支持力度,推動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突破,建設數字經濟時代的信任新基建。數據顯示,螞蟻區塊鏈技術已經落地50餘個場景,技術上能夠支持10億賬户規模,每天10億筆交易量,每秒10萬筆跨鏈信息處理(PPS)。

此外,螞蟻近年來更多將自己定位為“服務商”的角色。今年6月8日,螞蟻自研數據庫OceanBase獨立公司成立,OceanBase支撐了支付寶、網商銀行等業務,經過淘寶超大規模業務場景、支付寶金融級場景以及雙11等歷練。另據螞蟻數據顯示,自今年3月支付寶升級數字生活平台以來,已經有超過1000家景區、300個市民中心、1000多家知名企業紛紛上支付寶開設數字“辦事處”。

合規求變?金控管理辦法或落地在即

螞蟻的更名的確早在去年就已經開始。不過,除了業務上的調整以外,有業內人士認為,螞蟻的更名或與監管不無關係。多位知情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金控的相關辦法正式文件的出爐或已不遠。

“螞蟻的更名從自身角度來説,更加適合其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更加迎合監管的要求。”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向財聯社記者表示,此前監管已經下發了《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的徵求意見稿,螞蟻更名科技集團,無論從自身角度還是迎合監管角度都比較明顯。

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文也認為,螞蟻系作為金控公司五家試點單位之一,更名也是為了迎合日益嚴格的監管趨勢。當下金融業務的開展必須依託牌照,而金融控股公司也同樣需要。不僅如此,當下整個金融市場的估值水平並不樂觀。“無論合規監管還是從自身板塊估值的角度來看,整個互聯網金融科技,突出科技、淡化金融都將是一種趨勢。”

實際上,去年9月《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的徵求意見稿出爐,央行指定螞蟻金服、北京金控等5家公司成為首批金控公司試點。據不完全統計,螞蟻牌照涉及支付、銀行、基金、保險、小額貸款多個領域共十餘張金融牌照。

在央行根據央行發佈的《2018年金融穩定報》中,螞蟻金服屬於第五大類金融控股公司——互聯網金融公司。同時,央行還指明,部分金控公司佔用主業資源盲目擴張金融業務,導致脱實向虛,加大了金融業和實業之間的風險交叉和傳遞;盲目發展加大了系統性金融風險,由於金融控股公司業務領域多元、資產規模龐大、組織架構複雜,實際上已成為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該該徵求意見稿下發數天後,螞蟻曾在媒體上發聲稱,“螞蟻不想成為大象”、“想做一個科技超人”。

螞蟻還曾傳出即將拆分的消息:科技歸科技、金融歸金融,螞蟻金服或將成立單獨子公司並將相關金融牌照裝入其中,單獨申請金融控股公司。這一消息隨後被螞蟻方面否認。但螞蟻也表示,已設立獨立團隊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相關要求。

不過,此次更名是否與金控有關,目前螞蟻對此並未官方表態。一位接近螞蟻的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金控試點方面暫無進展。

更名之後 業務會否將有所調整?

更名科技,對螞蟻的業務是否也會有所影響?對此,接近螞蟻的人士表示,目前螞蟻的業務沒有變化,“螞蟻還是原來的螞蟻”。

不過,財聯社記者獲悉,螞蟻近年來一直在悄悄調整業務結構。據媒體報道稱,螞蟻近年來正在調整收入結構,降低如支付等相關行業的收入比例,同時將技術收入佔比逐漸提高。根據內部預測,到2021年,螞蟻來自技術服務收入的佔比將提升至65%。而據螞蟻金服公開披露,從收入結構看,2015年,螞蟻金服的收入構成中,14%來自技術服務。到2017年,技術服務佔比上升至34%。

有分析認為,金融控股等金融強監管,也會互聯網類的金融科技類金融控股公司的業務構架有所影響,所以會出現業務上的調整,但大多數這類公司不會就此放棄金融業務。

陳文認為,雖然在組織構架上的調整仍然需要時間去穩步推進,但這些互聯網巨頭並不會輕易放棄金融板塊。“單純做科技,營收跟利潤增長空間還是比較有限的,本身金融還是最賺錢的,所以從盈利角度來看,各家都不會去放棄這一點,有一些公司甚至還要依靠金融業務盈利。”

尹振濤也表示,金融控股的相關政策勢必會對螞蟻等類似公司產生影響。從螞蟻的角度,未來可能會更加突出它的科技能力,而將科技能力作為金融的增加和補充,而不是以前金融科技是融合的非常緊密。“今後可能有兩個不同的板塊出現,一個突出金融科技,另一個則更加突出金融牌照,這也是監管希望看到的,這兩個板塊之間做一定的隔離。”

此外,柒財智庫高級研究員畢研廣認為,從整個大環境來看,在2017年開始監管部門就要求,科技企業迴歸本質。科技歸科技,金融歸金融。2019年央行出台了金融科技規劃發展綱要,各地也開始了金融科技監管沙箱的試點,這一系列舉措代表着,未來服務於金融的科技企業概念清晰、業務清晰、方向清晰。“螞蟻金服名稱的變更,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是把自己歸為了科技類公司,去金融屬性,未來科技服務於民生,並不是金融。那麼至於是否調整業務,只能拭目以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24 字。

轉載請註明: 解讀|螞蟻“金服”變“科技”金控管理辦法落地在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