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8日電題:以果斷有效的集體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專訪亞投行行長金立羣
新華社記者於佳欣、劉紅霞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於26日至28日召開第六屆理事會年會,圍繞“投資當下,改變未來”主題,就綠色基礎設施投資、互聯互通和區域合作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亞投行行長金立羣在亞投行總部接受新華社記者獨家專訪,解析亞投行的當下與未來。
(小標題)積極行動,加大氣候融資力度
在本屆理事會年會上,亞投行宣佈,到2023年7月1日,所有投資項目將實現與《巴黎協定》相關目標完全保持一致。
亞投行同時承諾,加大氣候融資力度,預計到2030年,累計氣候融資總額將達到500億美元,是2019年首次公開年度氣候融資數的4倍。
“我們需要即刻採取果斷而有效的集體行動,減緩全球變暖的趨勢。”金立羣説,亞投行將繼續履行長期以來對支持《巴黎協定》的承諾,與成員、合作伙伴攜手推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
作為亞投行未來重點投資領域之一,亞投行曾承諾將不斷增加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融資比重,到2025年氣候融資佔比達到50%。實際上,在2020年,亞投行氣候相關融資已達到核准融資總額的41%。
“作為一家成立於數字化和創新時代的21世紀新型多邊開發銀行,亞投行相信科技可以作為控制温室氣體排放的槓桿。”金立羣説,未來,我們要攜手私營部門和機構投資者,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小標題)基礎設施,絕不只是修路架橋
加大對基礎設施及其他生產性領域的投資,以促進亞洲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亞投行成立的宗旨之一。面向未來,亞投行將繼續高標準聚焦建設以可持續性為核心的綠色基礎設施。
金立羣告訴記者,亞投行投資基礎設施時,不僅考慮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帶動作用,還會考慮環境保護和人民福祉。“亞投行始終強調質量第一,不盲目追求數量,尤其要重視環境和債務的可持續性。”
截至目前,亞投行已批准了147個項目,累計投資總額超289.7億美元,惠及31個域內、域外成員。
他強調,不能用狹隘的方式給基礎設施下定義。基礎設施不僅是修路架橋,也包括醫療、衞生、教育等社會基礎設施。“其他生產性領域的基礎設施一樣應該得到我們重視。”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亞投行專門成立了總規模130億美元的專項基金,用以幫助成員緩解疫情對經濟、金融、公共醫療等行業的衝擊。截至目前,亞投行已為24個成員提供了總額超100億美元的支持。
(小標題)保持開放,亞投行大門始終敞開
本屆年會期間,亞投行大家庭又迎來新成員——來自非洲的尼日利亞。至此,亞投行的“朋友圈”已經從創始之初的57個,發展到現在的104個。
“我們始終支持多邊主義、踐行多邊主義,並且一直秉持包容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目前亞投行的成員來自六大洲,我們共聚一堂、共商發展,始終堅持高標準、公開透明的治理原則。”金立羣説,“我們歡迎感興趣的成員加入,亞投行的大門始終敞開。”
他強調,亞投行雖然以投資亞洲地區為主要目標,但從未把成員嚴格控制在亞洲地區。“成員是沒有地域上限制的。”他説,“比如我們也歡迎北美、歐洲等發達國家加入,一起為應對國際社會所面臨的嚴峻考驗共商良策。”
亞投行也從未把投資侷限在亞洲。“亞洲的發展不可能獨善其身,不可能遊離於其他地區發展。”金立羣説,因此亞投行在重點投資亞洲的同時,也向非洲、拉美等域外地區國家提供貸款。
他指出,中國儘管是亞投行的最大股東,但從一開始就堅定支持亞投行按照多邊開發銀行模式和原則運作。“亞投行的發展也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國際公信力和負責任的大國擔當。”
(小標題)能源轉型,以歷史定力邁向更高質量發展
針對近期中國部分地區的限電問題,金立羣説,能源供應緊張不僅僅存在於中國,歐洲一些國家也面臨天然氣價格暴漲的局面。
“這更説明邁向‘雙碳’目標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加快清潔能源投資尤為重要。”他説,能源轉型需要時間,不能因為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而對其否定。
金立羣非常讚賞中國提出的碳達峯碳中和目標,認為這是一個“雄心勃勃且展現大國擔當”的計劃。他指出,中國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能源的投資合作力度,將更好幫助這些國家經濟轉型發展。
對於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金立羣説,中國經濟的韌勁毋庸置疑,“如今中國經濟規模更大,每一個百分點的增長帶來的經濟社會進步與過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他也強調,中國正在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不應再盲目追求數量增長,質量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更加重要。“經濟增速低一點但生態環境更友好的發展將會更加健康。我對中國經濟始終有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