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辦、國辦日前印發的《關於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研究發展基於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等各類資源環境權益的融資工具,建立綠色股票指數,發展碳排放權期貨交易。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處於深化完善期,未來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隨着更多行業和投資者進入市場,碳期貨等衍生品加快發展,全國碳市場活躍度有望進一步提升。
全國碳市場體系逐步完善
全國碳市場運行已近兩個月。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數據顯示,截至9月10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844.73萬噸,累計成交額4.16億元。
“全國碳市場處於深化完善期,應爭取將更多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擴大交易主體範圍,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從而提高全國碳市場活躍度。”中信建投期貨分析師江露説。
從政策層面看,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金賢東此前表示,正在抓緊編制2030年前碳排放達峯行動方案,研究制定電力、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建築、交通等行業和領域碳達峯實施方案,積極謀劃綠色低碳科技攻關、碳匯能力鞏固提升等保障方案,進一步明確碳達峯、碳中和的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近日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制度體系,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儘快出台,修訂完善相關的配套制度和技術規範體系,完善温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機制。
在市場建設方面,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在服貿會期間表示,中國碳市場建設進入了新階段。2021年啓動了全國碳市場的第一個履約期,首先是從發電行業開始,將逐步擴大到八大重點行業,成熟一個行業,納入一個行業,預計建材、有色、鋼鐵明年都有可能被納入到全國碳市場範圍。未來,要推動形成多層次碳市場,除了現貨市場,還要發展各類衍生品,合作推出碳期貨。
江露認為,除發電行業外的其他七大控排行業將逐步被納入全國碳市場。全國碳市場交易品種和交易主體將逐漸豐富,機構投資者有望未來兩年內進入全國碳市場,個人投資者則需等待市場發展得更加成熟。
碳排放權期貨市場建設提速
隨着全國碳市場啓動,碳期貨市場的發展進一步提速。
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近日表示,期貨市場要發揮自身優勢,推動全國碳市場的建設和發展,積極推進碳期貨研發工作,以公開、連續、前瞻性的碳排放價格,引導全社會合理配置減排資源,幫助實體企業向綠色低碳轉型。同時,期貨市場要進一步提高新能源產業相關品種的研發能力,為新能源企業提供更多有用好用的風險管理工具,幫助企業穩定經營,支持產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4月,廣州期貨交易所在廣州成立。6月18日,在證監會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高莉表示,證監會將進一步指導廣期所開展廣泛的調研論證,完善碳排放權合約的規則設計,在條件成熟時,研究推出碳排放權相關期貨品種。
近日,廣期所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朱麗紅稱,按照證監會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總體安排,正在加快建設碳排放權期貨市場,積極推進品種研發工作。
“碳期貨的研究工作正在穩步進行,預計在一兩年後推出。”江露認為,推出碳期貨對碳現貨市場及期貨市場均有重大意義。碳期貨可以對碳現貨交易市場起到補充作用,在合理定價、活躍市場等方面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碳排放權具有標準化、易儲存、中遠期使用等適合開展期貨交易的特點,是適宜開展期貨交易的品種。此外,碳期貨將衍生品市場帶入綠色經濟領域,對期貨市場未來發展具有正面意義。
“目前碳排放權交易更多是基於配額的現貨交易,之後可能會仿照四家期貨交易所的模式進一步擴展目前的碳市場,形成現貨、期貨同時覆蓋,建立相關的期貨交易模式。”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明明説。
業內人士表示,碳交易的流動性創造主要在碳期貨等衍生品市場。據統計,歐洲碳期貨交易量是碳現貨的數十倍,碳期貨等衍生品吸引不同交易主體參與其中,對於市場價格發現、風險規避等功能的發揮有重要作用。
促進綠色低碳轉型
此次發佈的《意見》提出,研究發展基於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等各類資源環境權益的融資工具,建立綠色股票指數。
“綠色金融必定會成為接下來幾十年的發展趨勢,綠色股票指數的建立,可進一步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專家表示,若綠色股票指數落地,對於新能源領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除相關企業融資更便捷之外,其對行業的穩健發展以及“雙碳”目標的實現都可發揮引導作用,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綠色產業。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表示,通過綠色股票指數等方式,能夠引導企業主動參與生態保護,並以融資和估值支持的方式,幫助生態保護類企業獲取足夠的融資。
明明認為,滬深300綠色領先股票指數是在滬深300空間內剔除高污染、高耗能、產能過剩行業的公司,然後基於上市公司生產和服務流程的綠色水平的評價、綠色收入、負面新聞和環保處罰等計算公司的綠色領先評分,選取評分最高的100家公司作為最終樣本,以反映綠色領先類公司的整體表現。未來,可在此標準上進一步擴展範圍,增加指數種類甚至覆蓋整個滬深市場股票。
“面對綠色金融未來巨大的發展空間,相關機構可以逐步建立健全完善金融市場的配套建設,支持市場服務機構發展,促進綠色低碳轉型。”中國金融學會綠金委副主任馬險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