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彭純:主要發達國家貨幣政策由松向緊轉換,金融市場脆弱性上升

由 喜東付 發佈於 財經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侯潤芳)在今日舉行的全球財富管理論壇 • 上海蘇河灣峯會上,中投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彭純在談到當前經濟形勢時表示,2022年可能是轉換之年,有四點值得關注:全球經濟增長從非常態逐步向趨勢水平轉換;通脹從臨時性因素驅動向更具黏性因素驅動轉換;主要發達國家貨幣政策由松向緊轉換;金融市場脆弱性進一步上升。針對這些問題,彭純建議,面向未來,推動全球經濟可持續復甦,必須解決制約增長的結構性障礙。

具體來看,他首先指出,一是全球經濟增長從非常態逐步向趨勢水平轉換。隨着基數效應等短期因素的消退,全球增速有望從非常態向相對常態過渡,並逐步向潛在水平靠攏。但是,相對常態化增速背後的結構性問題更加凸顯,後疫情時代經濟運行面臨諸多“堵點”。疫情反覆、地緣政治風險和保護主義等因素疊加,引發全球供應鏈紊亂甚至斷裂,部分領域產業鏈加快重構,短期內供應瓶頸難以解決。特別是全球疫苗分配不均,高收入發達國家接近80%的人口已至少接種一劑疫苗,但在低收入新興國家這一數字僅為9%。“疫苗鴻溝”令低收入新興國家復工復產明顯滯後,加劇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

二是通脹從臨時性因素驅動向更具黏性因素驅動轉換。目前,市場觀點對通貨膨脹的演變有一定爭論,但通脹中樞的抬升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隨着供給缺口的逐步彌合,全球通脹壓力可能局部緩和,但短期內商品低庫存、工資水平上漲、需求復甦和資本開支擴張將接續支撐物價上行。同時,勞動力市場修復進度不及預期,全球供應鏈的區域化本土化佈局和能源轉型下的成本上升等因素,將在中長期推動通脹中樞擺脱過去幾十年的低位,維持相對較高水平,進而對全球經濟演變產生重要影響。

三是主要發達國家貨幣政策由松向緊轉換。當前,主要發達國家央行面臨增長動能放緩和通脹維持高位的兩難權衡。2020年,美聯儲轉向瞄準平均通脹目標,顯著提升短期通脹容忍度。過去幾個季度,美國通脹明顯超出預期,2021年CPI上漲7%,創40年新高。目前,美聯儲對通脹的態度發生轉變,相比於2013—2019年的退出週期,預計本輪非常規政策正常化的節奏將更快,從縮減資產購買到加息、甚至縮表的時間間隔會更短。2022年貨幣政策與通脹之間的追趕,以及美聯儲加息和縮表節奏的演變,將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四是金融市場脆弱性進一步上升。這是懸在國際投資者頭上的“一隻靴子”。疫情以來,在超常規政策和經濟逐步復甦的支撐下,全球風險資產價格出現了大幅上漲。從公開市場來看,全球股市連續三年增長超過兩位數,美國股市屢創新高,長期實際利率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新低。從非公開市場來看,全球併購基金、VC等已募集未投放資金超過1.5萬億美元,流動性氾濫下PE基金募資節奏明顯加快。高估值疊加高通脹、高債務,在貨幣政策轉向的大背景下,金融市場脆弱性進一步上升。

針對上述問題,彭純進而建議,面向未來,推動全球經濟可持續復甦,必須解決制約增長的結構性障礙。各國只有對內推進結構性改革,攜手加強國際合作,才能實現高質量的全球復甦。跨境投資特別是長期投資,不僅能夠優化全球資源配置,也有助於投資接受國和地區改善經濟結構,擴大就業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近年來,全球主權財富基金逐漸發展壯大,已成為長期資本的重要來源。各國應為國際投資者特別是長期機構投資者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特別是公平、透明、穩定和可預期的監管環境。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