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總編看市 | 全球市場跌聲四起,心理因素作祟而已

由 俎巧玲 發佈於 財經

美股調整實屬正常,你想象中的過去的C浪,肯定不會簡單重複。A股震盪市特徵未改,當大眾暈乎追漲時,你要捨得減倉;當大眾恐懼殺跌時,你要敢於加倉。

《投資者網》陳元地

做投資人真是不容易,過個節也不踏實。尤其今年元宵節,恰逢美股、港股、A股大跌,有人把三個市場的跌幅拼成一幅照片,再配上悽悽慘慘慼戚的對聯,外加一句“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的橫批,很快刷屏朋友圈。

問題是,真的需要這麼擔心嗎?這需要搞清楚目前的狀態,以及核心問題所在。

看似紛紛擾擾,目前主要問題就三個:一是如何看待政策之手的持續性,二是如何看待“基金抱團股的瓦解”,三是如何看待美股市場的走勢。

對這次市場的普遍調整,比較流行的邏輯是這樣的:近期全球整體疫情改善、疫苗接種加速,經濟增長和通脹預期進一步加強,加劇了投資人對美聯儲收緊寬鬆政策的擔憂。隨着美債利率上行,中美利差加速收窄,外資可能階段性流出,同時可能推升國債利率,對於A股市場上估值較高的品種有所壓制。

這種説法看似有道理,實際上主要體現在情緒上的負面衝擊。

一個住院的病人,到底是人的體質變好了、快出院了值得欣慰,還是用藥劑量更大、“輸液”品種更多值得欣慰?放在生活中,答案挺簡單。但到了股市上,答案似乎就迷惑了。

過去人們知道經濟這個巨人病了,但因為有“輸液”撐着——也就是看到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大力實行,於是投資人就趴在股市上“樂不思蜀”地玩着。現在聽説巨人病情減輕了,估計“輸液”會減量,於是大舉撤離股市。

如果這個邏輯是對的,豈不是經濟越是混亂,股市機會越大?

很多時候,各種七七八八的説法對於股市的解釋牽強附會,而且很短視。多數人只看眼前,跌了有五大理由巴拉巴拉,漲了也有六大原因如此這般。

反正不管是跌還是漲,你立刻會看到一堆説辭。問題是,如果只會被這樣的思路牽着走,除了把自己搞的身心俱疲,恐怕沒有其它什麼好處。

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業績是股價的“定盤星”,這是亙古不變的基本原理。當經濟和業績出現問題,就只要靠外力維持市場和股價,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説得再清楚一些,目前最多就是要“交接棒”了。一個病懨懨的選手,要把接力棒交給一個身體好一點的選手。而且,目前只是一種準備狀態而已。即使交接棒真的發生了,也會有一些措施維持交接棒期間選手們的跑姿和速度。

比如,就算看到疫情和經濟在減緩和企穩,2月27日美國眾議院還是通過了1.9萬億美元的經濟救助計劃;中國高層則於2月22日再次強調“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香港提高印花税的消息一出,看到市場的消極反應,內地馬上表明“印花税要立法,現行税制框架和税負水平基本不變”,且“適當簡併税目、降低部分税率”。

當然就算這麼説,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對於基本不變,悲觀的人依然可以解讀為還是會有變化,因為有“基本”二字;再比如,雖然説了要降低部分税率,但也有人擔憂,有的税率會不會提高呢?這些,就如看待投資市場波動一樣,無論什麼消息出台,總有不同的理解角度。

我們認為,從大的格局上看,A股仍處於震盪市的特徵之中。也就是説,既沒有整體的牛市,也沒有明顯的熊市。這個判斷始於去年上半年人們高喊“大牛市已來”之時,目前依然沒有變化。

市場病了,有藥;病情好轉,減藥。上有經濟尚未復甦封頂,下有政策之手仍在發力託底,由此對應到股市之中,震盪市是為最合理和現實的選擇。

應對這種市場的辦法是,當大眾開始暈乎紛紛追漲時,你要保持清醒捨得減倉;當大眾開始恐懼紛紛殺跌時,你要保持樂觀敢於加倉。

至於“基金抱團股的瓦解”也是一葉障目的説法。首先,“抱團”是因為目前市場上優質的股票數量有限,基金髮行數量又與日俱增,所以看上去基金投資相對集中。不是大家想抱團,而是沒有太多分散的目標可選擇。

其次,“瓦解”也要看下跌幅度和時間長度。當多數在績差股中炒來炒去的人,賠了百分之十幾、幾十甚至更慘的情況下,漲了很多的基金重倉股有些調整,實屬正常。

比較難判斷的是美股,而這個因素對於A股的牽制作用也格外大。到目前為止,不管我們自己如何覺得各方面做得“這好那好”,A股對於美股的“仰人鼻息”狀態,還是改變不大。比如A股2月24日大跌近1.99%,隔夜美股還是大漲1.35%;而2月25日美股下跌1.5%,隔夜A股則暴跌2.12%。

實際上,美國疫情嚴重,人們一直擔憂美股C浪會不會來。但自從去年三四月份道瓊斯指數從2萬點左右強勁反彈之後,竟然一直在3 萬點左右維持震盪走勢。

美股的強勢讓人驚呼,的確也有些讓人“看不懂”。很多人類比於1929年美國的股災,怎麼看美股都應該再有一次像樣的調整。

我們終究沒有身處美國社會,只能外圍觀察。當不再大規模“印票子”之後,美股如何在“交接棒”過程中保持相對平穩,的確是個問題。

這個問題需要警惕,但有一個角度,很多人忽略了。過去,沒有網絡這個世界,很多人的工作必須面對面完成。你看到的大街小巷的蕭條,就是整個經濟的真蕭條。現在,疫情確實極大衝擊了人與人必須接觸的行業,但“雲辦公”也由此風起雲湧,Zoom(ZM)這隻美股過去一年業績大漲,股價也飆升了五六倍,正是數量龐大的企業實際上在正常開展業務的一個縮影。

科技改變了一切。美股適當調整實屬正常,但你想象的過去的C浪,肯定不會簡單重複。

至於我們,本來A股就沒怎麼太漲。根據Wind數據,當前全部A股市盈率(TTM)中位數約為35,總體仍然相對合理。我們認為,在市場整體估值不高,疫情控制較好且經濟復甦盈利週期向上的背景下,A股市場後續機會仍存。(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