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專家、險企共同建言第三支柱:税優、賬户制等問題亟待新頂層設計

財聯社(北京,記者 王宏)訊,近日在“2021金融街論壇”中,就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商業養老金融改革,加快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這一話題,引發多位業內人士熱議。

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指出,當前規範發展第三支柱的基礎和條件比較成熟,需要從三方面做好重點工作。而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指出,發展第二三支柱作為長期資本來源有其重要性,本土在岸的長期股本資金缺位,客觀上為國外長期資本投資中國新經濟公司提供機會,一定程度上改變並影響了現有社會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專家還指出,第三支柱個人税延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剛剛起步,佔GDP比重還較小,亟待新的頂層設計出台。

三方面着手發展好第三支柱

肖遠企表示,當前規範發展第三支柱的基礎和條件比較成熟,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建立豐富的產品供給體系。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本身也有多層次的問題,不同客户的財務狀況、風險偏好、養老規劃都存在差異,不存在一種產品適應所有需求的情況。比如中青年人、即將退休的人和老年人,養老金積累和投資需求都明顯不同。金融業要建立起多元供給格局,在精準細分客户羣體的基礎上,提供不同的養老金融產品,滿足差異化的第三支柱產品需求。

二是要增加第三支柱產品的吸引力。第三支柱養老保險交費靠個人自願,羣眾積極參與是解決發展慢、規模小的關鍵。除了政府提供税收政策激勵,金融業也要苦練內功,提高養老金管理能力,增強產品吸引力,引導越來越多的羣眾通過第三支柱進行長期養老儲備。

三是要培育專業養老金融機構。當前中國專業開展養老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比較少,要鼓勵養老金融市場主體專業化發展,同時也歡迎國外專業養老金融機構參與中國市場,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

保險業如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國人壽副總裁、總精算師利明光表示,保險公司要進一步在養老保險產品的領取條件、領取方式、收益模式、安全性和流動性安排等方面進行創新,探索增強產品加服務模式,探索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多樣的養老需求。

保險資金投資方面,利明光表示,一是提升適應養老資金投資要求的長期投資能力。堅持長期穩健價值投資的理念,紮根實體經濟,構建跨週期投資組合。二是持續拓展投資研究的深度廣度,進一步加強趨勢性戰略性佈局的研究。三是進一步踐行責任投資理念,推動雙碳戰略下長期投資佈局,構建符合ESG標準的綠色投資組合。

推動養老金轉化為長期資本有其必要性

在論壇中,鄭秉文表示,養老金制度是一個生產要素,可以成為長期資本的重要來源。“經濟增長的三要素是土地、勞動和資本。資本是稀缺的,在中國長期資本更是稀缺。中國的股權資本只佔社會融資總額的5.4%,中國社會融資絕大部分還是間接融資,還是債券融資。作為長期股本資本,第二、第三支柱養老金可提供豐富的長期資本來源。”

“中國經濟發展急缺的長期資本無法在原有的體系當中得到足夠補充,具體表現就是金融體系幾年就來一次系統性的債轉股操作,根本原因是沒有長期股本金的補充機制。”鄭秉文表示。

鄭秉文還指出了發展第二三支柱,作為長期資本來源的重要性。由於國內長期資本的制度性缺位,客觀上為國外長期資本提供了優厚的回報空間。而本土在岸的長期股本資金缺位,一定程度上改變並影響了現有的社會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

“中國新經濟的頭部公司的股權資金幾乎都來自發達國家,包括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百度、字節跳動,他們的母公司都是外資股東,這些資本背後都是國外養老金。由於歐美髮達國家通過養老金體系形成長期資本的能力遠遠強於中國資本,外資為中國過去40年的發展提供了機會,也提供了重要的資本金支持,同時他們也享受到了豐厚的回報。”鄭秉文表示。

鄭秉文表示,離岸的長期資本將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轉化為新的業態。由於本土在岸長期股本資金缺位,在經濟全球化和技術創新的過程中,新的技術和商業模式首先吸引了週期長,風險承受能力高的離岸長期資本,迅速把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轉化為新的業態,這些業態一定程度上改變並影響了現有的社會公共利益和治理秩序,形成了巨大的社會張力。

據肖遠企透露,今年前三季度商業養老年金保險保費收入有460億元,累計積累了超過了6200億元的責任準備金。隨着社會對養老金融產品的需求進一步釋放,第三支柱市場潛力很大。而中國居民存款已經超過90萬億元,可轉化為長期養老資金的金融資產非常可觀。

税優、賬户制問題需解 亟待新的頂層設計

自2018年税延養老保險試點啓動,是我國首次探索運用税收優惠推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發展。今年6月,浙江省和重慶市啓動專屬養老保險試點,今年9月在武漢、成都、青島、深圳市啓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肖遠企表示,這些試點通過深化養老金融供給側改革,豐富了第三支柱產品和服務形式。

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秘書長、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董克用則提示,雖然2018年税延養老保險試點啓動,但從推出的效果看,希望未來出台擴大試點的設計,改進不足。需要解決幾個問題:一是税優問題,很多發達國家第三支柱的發展主要依靠税收優惠。二是希望將產品制轉為賬户制,養老保險產品也要開放,最後是要以市場化方式運營。

董克用還提醒,要注意到近年來就業結構的變化,這些增長最快的羣體包括兩大類,一是利用網絡經濟、平台經濟成長起來的勞動力,他們不是大企業的僱傭關係,二是進城的農民工羣體。現有的政策應該惠及大量靈活就業人口的覆蓋。

而鄭秉文表示,中國三支柱個人税延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剛剛起步,保費只有4億元,佔GDP的比重可以忽略不計。而美國第三支柱資產是10萬億美元,佔GDP的比重將近50%。因此亟待新的頂層設計儘快出台,期待2.0版本的頂層設計。

董克用最後表示,第三支柱的建設要有長期思維。“發達國家在積累過程中也是持久戰,我們面對的是人口老齡化的加速。但也不是一出台就那麼完善,羣眾就那麼積極。只要政策好,產品就好,有一個慢慢的過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94 字。

轉載請註明: 監管、專家、險企共同建言第三支柱:税優、賬户制等問題亟待新頂層設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