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文丨智能相對論
作者丨陳選濱
多家知名工業互聯網企業紛紛着手IPO,這個萬億級的大熱門領域似乎終於迎來了上市的熱潮。
日前,樹根互聯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樹根互聯)向上交所提交了招股申請書並獲受理,計劃衝刺科創板上市,擬募資15億元,用於現有核心技術、主營產品和營銷與客户成功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與升級。
此外,在去年12月,忽米網在重慶也鄭重其事地舉辦了IPO啓動會暨簽約儀式,宣稱在未來三年內成為中西部首家上市的工業互聯網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樹根互聯、忽米網兩家都是國家級的跨領域跨行業工業互聯網平台。作為國內工業互聯網領域久負盛名的領軍企業,如今兩者都在或快或慢地籌備IPO工作,不難發現,工業互聯網地發展即將跨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借勢資本市場的力量驅動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對此,資本市場是否做好了準備,來迎接工業互聯網的這股熱潮嗎?
工業互聯網,難賺「大錢」和「快錢」
從資本投資的角度來説,市場對工業互聯網的考量不外乎兩點:一是短期的盈利能力,即工業互聯網當下賺到錢了嗎?二是長期的商業模式,即工業互聯網未來的路徑是否真的走的通?
先來説説第一點,賺錢的問題。
根據樹根互聯的招股書,樹根互聯在2019-2021年的營收分別為1.52億元、2.80億元、5.17億元,符合增長率為84.71%。錢是賺到了,但是虧得也多,報告期內樹根互聯的淨利潤分別為-3.40億元、-2.92億元、-7.10億元,累計虧損了13.42億元。
由此來説,樹根互聯遠遠還沒有到達盈利的階段。「智能相對論」究其原因,關鍵在於兩點:
首先,工業互聯網屬於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行業,對前沿技術的創新研發和應用都有着較高的要求,需要非常高的、持續性的研發成本投入予以支持。
根據樹根互聯披露的數據,在報告期內,樹根互聯的研發投入分別為0.83億元、1.66億元、2.85億元,佔當期的營收比重分別達到54.55%、59.48%和、55.10%,相當於樹根互聯賺到的一半的錢都拿去做了研發投入。
這種高成本的研發投入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已是一個常態。以工業富聯為例,根據其公佈的2021年年報數據,在過去的一年,工業富聯的研發投入為108.35億元,同比增長7.94%。可以説,在當前階段,工業互聯網還是比較燒錢的賽道。
再者,工業互聯網賽道的競爭日趨激烈,加上客户需求差異化、原材料漲價等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企業賺錢越來越困難了。根據樹根互聯招股書顯示,過去三年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45.93%、48.03%和37.50%。毛利率的波動、下滑正在成為這個新晉企業發展的潛伏危機,這也就為接下來樹根互聯的商業化進程平添了幾分不確定性。
總的來説,目前工業互聯網平台的商業化能力還比較薄弱。根據工業富聯年報數據,2021年工業富聯實現營收4395.57億元,但其中工業互聯網業務為16.9億元,僅佔總營收的0.38%。雖然在過去的一年,該業務對於工業富聯而言營收與毛利率皆有增長,但是並不足以成為這個巨頭的支柱型業務,只能説錦上添花罷了。
以上,從這些頭部平台的表現來看,工業互聯在當前雖然可以賺錢,但是困於高研發投入的以及行業競爭愈演愈烈,並不具備賺大錢、賺快錢的高盈利能力,其商業化進程還有待探索和挖掘。
大樹底下好乘涼?不可取
再説説工業互聯網平台的長期發展路徑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商業模式的考量。
兩年前「智能相對論」在與業內人士交流的過程中,一個某頭部企業的技術專家就説道:“沒有集團的支持,工業互聯網業務是基本發展不起來的,很多工業互聯網平台一開始就是給集團內部用的,慢慢才走出去,給集團的生態夥伴用,再就是外部客户......”
這種現象被他總結為「集團依賴症」,簡單來説就是大樹底下好乘涼。
很多工業互聯網企業都存在着諸如此類的問題。眾所周知,樹根互聯孵化於三一集團,前者對後者在業務上就具有高度的依賴性。根據樹根互聯招股書披露,在報告期內,樹根互聯向三一集團及其同一控制下的企業系公司銷售收入分別為1.12億元、1.91億元和2.91億元,佔各期營收的比例達到73.62%、68.24%以及56.24%。
要麼是業務上的往來,要麼是研發上的協同,都充分説明了工業互聯網平台在發展前期對於集團高度依賴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工業互聯網平台很容易陷入“成也集團,敗也集團”的尷尬局面。
初期,得益於集團在品牌知名度、業務場景、市場運營等層面的支持,背靠集團生態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往往可以短期內在市場脱穎而出。對比工信部發布的跨領域、跨行業工業互聯網平台清單,入圍企業的背後大多站着三一、富士康、美的、華為、阿里、騰訊、徐工等行業巨擘。
但,隨着企業的發展格局打開,這種“大樹底下好乘涼”的商業模式是不可取的。不管是工業領域需要的,還是資本市場所看重的,都是工業互聯網平台能以更獨立的姿態去服務更廣泛的外部企業,而非一直停留在集團的庇護下,戴着上市企業的帽子做着集團事業部的工作。
根據IDC預測的2022年工業互聯網市場值得關注的10個重點方向中,就有對工業互聯網企業IPO的評估。IDC認為,「為了向資本市場和監管部門更好的闡述自身業務和發展潛力,相關企業需要重新審視和梳理自身業務,多做減法,並儘可能降低關聯交易(如來自集團母公司的收入)。」
由此來説,工業互聯網企業的IPO實際上也是對自身業務能力和商業模式的又一次重新審視——誰能更快脱離對集團母公司的依賴,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和業務體系,將是接下來工業互聯網企業上市並獲得資本市場認可的一個關鍵考量。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去集團母公司化”並非是要工業互聯網平台砍掉集團的業務,這是不現實的,作為行業巨擘,三一、富士康等巨頭本身也在向智能製造轉型,對工業互聯網的未來需求只會保持持續增長。
那麼,對於旗下孵化出來的工業互聯網平台而言,需要的也並非是砍掉內部業務,而是要加速走出去,做好外部客户的業務服務,從而在佔比上消解關聯交易對未來企業發展的影響,才是正解。
資本市場,不會只為工業互聯網“買單”
短期盈利能力不足,長期商業模式有待觀察,對於資本市場而言,純粹的工業互聯網業務似乎並不值得在當前為之買單。
這是比較現實的一點。
當前,工業富聯比較賺錢的支柱型業務並非是工業互聯網板塊,而是通信及移動網絡設備和雲計算兩大板塊,在2021年分別營收了2589.66億元、1776.94億元,佔總營收的比重高達58.92%、40.43%。
從營收佔比來説,工業富聯更傾向於定位為智能製造廠商以及新一代的數字化服務商,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工業互聯網平台。
根據工業富聯披露,在未來,工業富聯將在半導體領域、新能源汽車領域甚至是元宇宙領域尋求第二增長曲線。可以説,在這樣的佈局之下,工業富聯的服務範疇將進一步擴圍,很有可能會由此繼續降低工業互聯網業務在整體業務體系中的比重。
工業富聯想要講述的故事以及資本市場正在為之買單的,都不是旗下的工業互聯網業務。
當前,國內的工業互聯網仍處於發展初期,產品與服務的核心在於推廣、迭代和提升,距離打造規模化效益也存在着一段較長的路徑要走要探索。因此,不管是對於即將上市的樹根互聯還是準備上市的忽米網而言,都需要在IPO的節點上重新審視一遍自身的業務體系和戰略規劃。
寫在最後
今年4月,國家工信部印發《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2022 年工作計劃》,其中就明確提出將支持符合條件的工業互聯網企業IPO上市,並引導創投基金等加大對工業互聯網初創企業的投入力度。
這是國家首次明確支持工業互聯網相關企業IPO上市,對於整個行業而言,確實是一個難得的良機。接下來,會有更多的資本流向工業製造業領域,工業互聯網企業IPO上市進程也將隨即加快。
工業互聯網行業自今年起,很有可能要掀起一股上市的熱潮。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