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穩定的農產品價格會對生產者、消費者和農户福利造成損失,中國有一句流傳已久的俗語,就是“谷貴傷民”“穀賤傷農”。其反映的樸素道理和基本矛盾是:糧食短缺,價格太高,會損傷百姓利益;糧食豐收,價格低賤,會損傷農民收益。這是對農產品價格波動的結果和政策響應的關注,也暗含了風險和不確定性對行為的影響。
中國脱貧攻堅戰備受世界矚目,舉國參與也為減貧貢獻了發展經濟學樣本。在這一進程中,更要關注到農村地區尤其是相對貧困農業主產區的農產品價格波動問題。
對於“谷貴傷民”和“穀賤傷農”的經濟學解釋主要是基於需求彈性理論。“穀賤傷農”易理解,豐產豐收形成過量供給,但一定週期內的需求有限,價格大幅降低,因此生產者收益反而降低。而“谷貴傷民”同時也傷農,一方面是由於價值鍊形成過程的環節多,農產品漲價能給末端生產者帶來的收益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是農產品漲價牽動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兩頭”高漲,結果導致生產者福利不增反降。
與風險和不確定性密切相關的價格波動本身,雖然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卻是被“市場均衡”一言以蔽之而往往被經濟學所忽視的。中國是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同時也是農業現代化滯後於其他領域現代化的大國小農,“谷貴傷民”“穀賤傷農”的這對基本矛盾,不僅發生在糧食領域,同時普遍存在於農產品產銷領域。
問題在於,對形成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如何予以應對。中國古代的常平倉制度很有智慧,價低時“糴糧”,價高時“糶糧”,以政府財政能力吞吐流通量來平抑波動。這些做法在當今的糧食市場調節中依然起到重要的作用。不過,政策性的價格穩定機制,總是會挫傷部分羣體的利益;而期貨市場雖是有利於對沖價格風險的典型機制發明,也只能用在標準化程度非常高的大宗商品領域。在糧食以外的廣泛的農產品領域,尤其如水果等生產週期長、損耗率較高的經濟作物,既不易、也不宜行政干預。
大量生鮮等農產品是缺乏需求價格彈性、又難以儲存的商品,在需求彈性很難改變的情況下,要打破產品價格波動的困局,有沒有可能改變價值鏈的形成和分配機制?有沒有可能形成一種平抑波動的敏鋭的市場調節機制?
近年來,與大數據應用相結合的新電商,提供了一種機制設計上的可能性。在以平台經濟為支撐的新電商機制下,通過有意識地賦能新農人、新農商,把線下的產業組織化與線上大數據鏈接,實現在線組織化,以大數據模擬消費行為(也就是需求虛線)或可能形成智能化的平抑風險的生產指導(包括品種和產業佈局等),這樣有可能對價格風險形成了新的市場化的平抑機制,可以視為在線化、跨週期的“常平倉機制”。拼多多等依託平台優勢,帶動農業產業在物流、供應鏈、合作社、小農等全鏈條的發展,從農產品上行的根源着手,讓農民從原本的土地和勞動力價值變現的基礎上,逐漸成為高素質的農業產業工人,從而改變了生產者在價值鏈中的分配地位。
同時,通過“超短鏈”式的新電商機制,農產品電商產業帶上的新農人及其合作者有望進一步突破產業鏈中間環節過多、農業效益低的問題,讓消費者買得實惠的同時,生產者從賣出的價格中獲得更高的收益分享份額。
理論上來看,在生態化的新電商情境中,賦能生產者、惠及消費者、平台經濟有新增長可以實現共贏,因而有望孕育出市場反應更為明捷、管理協調能力更佳的農產品供應體系,反過來與平台大數據優勢匹配,以需引產,以產觸需,形成良性的供需協同、收益分享機制。像拼多多平台在農業農村地區的投入和實踐,便是一個良好的實踐佐證,這也是其獲全國脱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的重要因素。
未來,希望更多的新平台、新技術能夠真正下沉到田間地頭,用新技術的長期投入和新模式的創新實踐,促進平台經濟發展與農業農村長遠價值實現的互利共贏,也為農業經濟學甚至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創新拓展更為廣闊的認識論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王瑜
編輯 趙瑜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