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時隔8個月固收類基金規模再度集體下跌 債基縮水近10%,狂跌5000億元

由 解洪海 發佈於 財經

隨着近日一組數據公佈,披露了經歷前期債市大跌後,固收類基金的最新規模變化情況。2023年1月3日,中基協發佈2022年11月公募基金市場數據,在權益類基金規模上漲的同時,債基、貨基最新規模時隔8個月再度出現雙雙環比下降的情況。其中,債基規模環比下降近10%,縮水超5000億元。有公募內部人士直言,從當月情況來看,債基和貨基確實有被贖回的情況。但在2022年12月債市恢復理性後,已有部分場內產品規模實現增長。整體來看,債基、貨基規模在2022年仍呈現整體增長的趨勢。

債基、貨基規模雙雙下跌

隨着公募基金市場最新數據公佈,各類型產品的最新規模也得以揭曉。2023年1月3日,中基協發佈2022年11月公募基金市場數據。具體來看,截至2022年11月底,QDII基金最新規模環比上漲25.03%,達3272.15億元;同期,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最新規模分別為2.44萬億元、4.9萬億元,環比上漲8.56%、3.57%。

但在權益類基金規模上漲的同時,資金“蹺蹺板”效應也再次顯現。數據顯示,貨幣基金、債券基金的最新規模分別環比下降1.52%、9.84%,為10.68萬億元、4.6萬億元。具體來看,2022年11月末債基規模較10月末的5.1萬億元縮水5019.01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這也是繼2022年3月後貨基、債基規模再次環比雙雙下跌,彼時,貨基、債基規模分別環比下跌3.15%、7.08%。而在2022年其他月份,貨基、債基的規模曾在1月、2月、4月、5月、7月、8月多次雙雙環比上漲。若從2022年前11個月的整體規模變化情況來看,貨基、債基仍實現上漲,分別較2022年年初上漲6.37%、4.4%。

為何在2022年相對“吃香”的固收類產品規模卻在11月紛紛下跌?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從11月單月的業績表現來看,有3807只債基(份額分開計算,下同)收益率告負,在數據可取得的4799只債基中佔比高達79.33%;而在2022年3月,也有2171只債基單月收益率告負,在4208只債基佔比51.59%。

在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看來,上述兩類產品規模在2022年11月出現下降,很大一部分原因源於季節性贖回導致的下降。此外,美聯儲不斷加息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導致我國債券收益率與美元債收益率逆差進一步擴大。在此背景下,中長期來看,我國利率水平下降的幅度並不是很大,因此部分投資者對投資固收類產品的資金有進一步贖回的考量,從而導致相關產品整體規模出現下降。

此外,繼2022年3月出現“破淨”潮之後,理財產品的流動性也在11月迎來挑戰,且關鍵誘因也來源於債市下跌。滬上某公募內部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坦言,“2022年11月債市大跌時,發生理財資金‘踩踏’,各機構也是忙於收回流動性,從當月情況來看,債基和貨基確有被贖回的情況。但在12月債市恢復理性後,相關產品的規模或呈現小幅回升,當前,已有部分場內產品規模實現增長”。

整體收益水平或下降

從前述情況不難看出,固收類產品也存在隱含風險,因此,業內人士建議投資者在佈局的過程中也要注意風險控制。

王紅英提到,從法律層面而言,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均採用淨值化管理,因此投資者對於投資貨基、債基乃至股票的產品都要做好“破淨”的思想準備。其次,在我國利率逐步市場化的背景下,利率的變化會使得貨基和債基本身就存在“破淨”的可能,建議投資者關注我國利率週期的變化規模,從而儘量降低投資風險。

展望2023年,海富通基金表示,利率債方面,經濟向上的大方向相對確定,債市很難逆勢而為,債券收益率中樞或較2022年抬升。但在外需走弱和地產修復偏慢的背景下,經濟向上的彈性相對有限,且一季度可能面臨短期衝擊,利率中樞抬升的幅度不會太大。信用債方面,理財盈利模式和機構行為的轉變,對信用債的影響會更為深遠,尤其是中低等級信用債面臨利差系統性重估風險,利差中樞可能出現系統性上行。可轉債方面,2022年轉債市場一波三折,估值方面,2022年轉債估值高位波動。當前轉債絕對價格難言低估,但是相比2022年年初及7月的性價比已有所好轉,安全墊或逐漸增厚。

王紅英則認為,由於我國的貨幣政策本身定位於宏觀審慎,所以指望貨幣政策“放水”的可能性並不是非常大。另一方面,包括歐美在內的全球利率水平都在走高,人民幣債券的利差進一步擴大,在此背景下,我國進一步降低利率的概率實際上是在走低,加之2023年一季度我國面臨着季節性的資金緊張,從而會使利率水平走高。

“實際上現在越來越多的資金進入權益類資產中,即更具投資價值的低估值股票,因此,固收類產品的整體收益水平下降或成為2023年的主要特點”,王紅英直言道。

北京商報記者 李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