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漲幅震驚市場!金、油價格不斷突破華爾街目標價,天高任鳥飛?

由 仁連榮 發佈於 財經

  3月7日,油價正式突破120美元/桶大關,單日再漲近8%,此前高盛給出的驚人目標價——115美元竟已被迅速突破;國際金價則突破2000美元/盎司大關,逼近2020年以來的高點。

  今年以來,油價近40%的漲幅震驚市場,俄羅斯潛在的供給缺口導致市場認為150美元的目標位並非不可企及;更令人驚訝的是,在加息環境下歷來表現遜色的黃金卻在今年逆勢飆升近10%,隨着美元開始被政治化,機構可以選擇的“避險資產名單”也在不斷縮水。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的機構策略師和交易員認為,金價、油價並未見頂。

  黃金“避險地位”再升級

  近幾周,金價強勁走高,投資者將其視為對沖通脹、股市波動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工具。

  最新交易商持倉報告(COT)顯示,黃金淨多頭頭寸升至15周高點,管理型基金看多黃金,它們對黃金的看漲處於2020年3月以來最高水平,多頭頭寸增加3.9萬份合約,4周總合約量達到69.6萬份,總空頭合約減少5.8萬份,為2021年6月以來最低看跌水平,2063美元的歷史高點似乎看來觸手可及;銀價同步上漲,淨多頭頭寸升至15周高點。

  不過,在西方國家實施旨在削弱俄羅斯經濟的制裁措施之後,有人擔心俄羅斯央行將出售2300噸黃金儲備中的一部分,這可能會導致金價走低。但目前,機構對此並未十分擔憂。“即使俄羅斯央行將面臨難以在公開市場上出售黃金的挑戰,但如果能找到願意交易的第三方,那很可能是場外交易,其實對價格的影響也不大。”資深交易員、嘉盛集團分析師西卡摩爾(Tony Sycamore)對記者表示,“因此,我們認為黃金多頭交易可以繼續表現良好。在今天早上突破2000美元的重要心理關口後,黃金多頭的動能可能並不會消退。”

  “我們預計金價將測試並突破2020年的高點2075美元,然後向2200美元移動,完成從2016年11月低點1046美元的五波上漲。”西卡摩爾表示。

  高盛近期再度看漲貴金屬,預計年內黃金目標價高達2150美元/盎司,白金為30美元/盎司,鉑金為1200美元/盎司。

  吸引資金加速流入黃金的關鍵在於,在傳統避險資產美元被不斷政治化的背景下,“潛在的避險資產正越來越少,因為投資者對持有可能捲入地緣政治衝突的資產會越發謹慎,這會使黃金變得非常受歡迎,即使在加息和美債收益率上升的情況下。資金還可能湧向人民幣、中國國債。”渣打全球首席策略師羅伯遜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油價邁向150美元?

  油價漲勢更猛。COT持倉報告顯示,交易員所持石油淨多頭頭寸增加29.6萬份合約,創自2020年11月以來最大單週增幅。

  第一財經此前報道,一旦發生劇烈的衝突,全球石油供應將大受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分析師預計,石油供應將出現每日230萬桶的下降,這將推動油價上漲至每桶150美元左右,從而使全球GDP下降1.6%。這將給西方國家的通脹造成巨大的上行風險。

  “2008年油價逼近150美元,現在消費者可能又會重温2008年那種‘開車都會心疼’的日子。”資深美股交易員司徒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能源供給的擾動最受關注。歐盟是世界最大的原油進口地,逾八成原油消費依賴進口。俄羅斯則是歐盟最大的單一原油來源國,提供了歐盟約27%的原油進口份額(2019年數據)。與俄羅斯出口中斷的潛在規模相比,近期的一次性SPR(戰略原油儲備)庫存的釋放相形見絀——6000萬桶僅能抵消俄羅斯海上出口10天的損失,或持續1個月的200萬桶/日的供應損失。在俄烏局勢升級之前,全球石油市場已經非常緊張。別忘了,自2021年初以來,已有超過8000萬桶SPR儲量被釋放,而同期油價翻了一番。

  此外,最新消息顯示,美國正在考慮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並稱這一行動將與歐洲國家協調,同時在全球範圍內保留足夠的替代供應。“歐洲對俄石油進口的依賴(430萬桶/天,其中80萬桶/天來自管道)表明,這樣的協調反應可能需要時間,短期內只有美國才有可能實施禁令。”高盛最新分析稱,儘管美國可能進一步實施制裁的消息或會支撐油價,但此舉對全球原油和成品油市場的影響可能微乎其微。美國目前僅從俄羅斯進口40萬桶/天(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的平均水平),已經低於2021年5月至6月的峯值77萬桶/天。如此之小的交易量完全在市場調整流量的能力範圍內。

  儘管如此,這並不影響華爾街結構性看漲油價。此前高盛給出的115美元目標價已是華爾街的最高值,但如今油價存在更大的上行風險。“上述聲明可能會繼續嚴重限制俄羅斯的海上石油出口,因為可能會有進一步制裁的威脅。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在上週五唯一的一次貨物採購之後,立即遭到了公眾的譴責,強烈地抑制了西方進一步採購的意願,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中國的購買跡象。”高盛稱,“這使得我們對115美元油價的短期預測明顯存在上行風險。”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