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北京舉辦了一場名為“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的活動,參與會議的都是中國新能源車領域內,最有分量也最有話語權的一羣人了,包括了相關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主流車企、電池、芯片供應商的專業人士和企業高層。
本來這種高層領導之間的溝通研討活動,一般來説和我們普通消費者沒太直接的關係,但直至這次會議的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發表了關於對動力電池技術創新和進展的看法時,其中的一些話才突然引起了巨大的關注。
“大家知道近期有很多發佈會都談到電池創新,這是正常的商業運作,當然不能過度,過度就變成炒作了。”
“電池材料創新是厚積薄發的過程,是需要長時間努力的。因為我們要平衡能量、壽命、快充、安全、成本等相互矛盾的性能指標。如果某一位説他的車既能跑一千公里,又能幾分鐘充完電,還特別地安全,而且成本還非常低,那大家不用相信,因為這在目前是不可能同時達到的。”
一石激起千層浪,近期宣稱即將搭載採用新電池技術,量產新車型續航里程超過1000公里的蔚來汽車、智己汽車,以及剛宣佈年內量產“能8分鐘充滿80%的石墨烯基超級快充電池”以及“NEDC續航1000公里硅負極電池”的廣汽埃安,一下子成為了眾矢之的,不少人也紛紛猜測歐陽院士不點名批評的“某一位”到底是誰。
真實的答案,估計也只有歐陽院士自己知道了。我作為一名專業嚴謹的媒體人,當然不能進行一些不負責任的揣測,但我堅信,歐陽院士之所以選擇在如此高規格的場合裏發表這些觀點,並非是空穴來風,無病呻吟的。
新能源車尤其是純電動車,無論在車體結構、三電系統(電池、電機和電控)以及日常用車場景方面,都和傳統燃油車有着巨大的差異,從過去的“機械化”變成現在的“電氣化”,別説是普通的消費者了,即使是“根正苗紅”畢業於汽車工程專業的媒體人、車評人,也不得不從零開始,學習各種電子電器知識,瞭解新產品的工作原理和控制邏輯。
混合動力車型,就包括了油電混合、插電混合、增程式等,而其中又可以根據發動機和驅動電機的組成和運行邏輯設定進行各種細分,再經過各品牌廠商的宣傳包裝,一大堆新技術新名詞,真讓人看得眼花繚亂,雲裏霧裏。
純電動車也不見得能“簡單”多少,“811”和“523”、“磷酸鐵鋰”和“三元鋰”、“固態電池”、“刀片電池”、“石墨烯電池”、“摻硅補鋰”、“氫燃料電池”。。。。各種各樣的專業名詞,如果真的要一一列出來再加上簡單的註解,估計寫出來上萬字都未必能讓普通消費者在短時間內完全看得明白。
更不用説自動駕駛了和智能車機了,L1-L5的分級,各種芯片、架構、算力、帶寬,各種攝像頭、傳感器、雷達,ADAS功能和各種“Pilot”系統、簡單羅列一下都覺得費勁。
雖然這一大堆專業名詞晦澀難懂,但對於搞技術的人來講,一字之差又足以謬以千里。
簡單舉個例子,對於蔚來發布的即將明年量產的150kWh固態電池,李斌在隨後的採訪中表示,蔚來即將應用的固態電池並非全固態電池,而是帶有少量電解液的半固態電池。智己汽車強調的“摻硅補鋰”技術,其實從技術定義上講,與蔚來固態電池所用的“無機預鋰化碳硅負極”並無本質上的差異,當然叫法更簡明扼要一些。
而近日引發巨大討論的,對於在廣汽埃安宣傳海報上同框出現的“能8分鐘充電80%的石墨烯基超級快充電池”和“NEDC續航超1000公里的硅負極電池”,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在百人會論壇後的採訪中澄清,兩者分屬於兩個不同的電池項目,也會分別搭載在不同的車型上,實現“超級快充”和“超長續航”的不是同一款電池,也不是同一款車。
按照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在發言中的介紹,廣汽發佈的石墨烯基電池是通過在811、622電池基礎上增加1%—2%的石墨烯正負極材料,來提高它的充電速度以及續航能力,包括能量密度。換句話説,本質上還是一塊三元鋰電池,叫法不一樣而已。
相對於已經百年曆史的傳統燃油汽車,當下的新能源汽車或者智能汽車,毫無疑問是一種新的事物,也的確存在各種各樣的不完善。無論是對於各種層出不窮的新名詞,還是日新月異不斷演化的新技術,普通消費者都需要足夠的時間去慢慢了解和接受。
而各種讓人眼花繚亂,過度包裝的宣傳話術,又或者那些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實現的美好願景,都對普通消費者真心接受新能源車毫無幫助。
自從幾年前賈躍亭的樂視汽車在國內掀起了新勢力造車的熱潮開始,時至今日,仍有不少普通老百姓帶着“PPT造車”、“騙補貼”、“圈錢”、“畫餅”等有色眼鏡去看待新能源車企業,包括一些真的認真造車的企業。
某種程度上,這甚至成為了新能源車迅速普及的絆腳石。歐陽院士的發言之所以引起普羅大眾如此熱烈的討論,很大程度上也是歸結於消費者對當下被國內外資本瘋狂追逐的新能源車企,埋藏於心底裏的不信任。
我絕對有理由相信,無論是具有國企背景,掛牌上市的廣汽集團,以及其他絕大多數認真造車的企業,都不會刻意錯誤引導消費者,更不會是騙子,但無可否認的是,只要在宣傳和包裝方面稍有不慎,或含糊不清,或過於標新立異,都很容易引發消費者的質疑和不信任。
過度的炒作,或許能換來短期的關注度乃至資本市場的追捧,但長遠來講,不但會加劇消費者對新產品、新技術的不信任,更會讓這些車企多年辛苦積累下來的企業形象和口碑受到不可挽回的傷害。
希望2021年的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少一些浮躁和泡沫,多幾款實實在在的好車。最能證明車企實力的是愈發硬核的好產品,而不是短期波動衝幾個漲停板的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