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年規模暴增100倍!迷你基金上演"屌絲逆襲",更有2個月突增10倍,超強業績瘋狂吸金,如何做到的?
一批迷你基金的實際規模正在迅速崛起。
隨着基金業績50強被迷你基金霸屏,機構和散户的資金正在瘋狂湧入相關基金產品,從而使得一批迷你基金被資金“消滅”。券商中國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有部分迷你基金兩個多月規模增長10倍,更有迷你基金產品一年時間規模暴增百倍,資產規模突破百億。
迷你基金業績突出與超大型基金公司的爆款產品的虧損,正形成鮮明對比,這顯示出當規模增長超過基金經理的管理邊界,過大的規模意味着換倉機會更少,也限制了基金經理的業績表現。
有研究報告認為,隨着規模的增長,為保證分散性和流動性,基金經理要將更多的產品納入投資視野,使得其難以集中精力聚焦於可以覆蓋的少數股票;其次,當資金量增大,部分成長性強但規模小且流動性差的個股也難以對基金業績抬升起到顯著的正面效益。
迷你基金產品規模增肥
曾經拖後腿的迷你基金產品,現在已成為基金公司和基民的香餑餑。
華南地區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透露,在最近兩個多月的時間內,旗下一隻迷你基金規模增長接近10倍。雖然截至二季度末,該基金產品的規模僅有數億,但到9月中旬該產品規模已突破30億。
“我們公司旗下一隻迷你基金到規模目前也突破了100億。”北方一家基金公司人士也告訴記者,在最近兩三個月內僅機構資金申購就有幾十億,此外,還有大量散户從電商渠道申購該迷你基金產品。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上述迷你基金產品截至去年9月底規模不足1億,這意味着該基金產品規模在一年時間內就增長了100倍。
迷你基金規模快速增長得益於今年業績排行榜上的產品,大多來自操作靈活的迷你基金產品。不僅在三季度內,早在今年上半年,隨着相關產品業績不斷向上拉昇,與大型基金產品業績形成鮮明對比,一批迷你基金產品在迅速走紅被蜂擁而來的資金所“消滅”。
數據顯示,華南某大型基金公司旗下一隻迷你基金產品年初規模也僅有1個億,但截至今年6月末,該迷你基金產品的規模就達到42億,半年規模增長了41倍。考慮到該基金產品在今年三季度內較上半年業績更為突出,並進入市場前列,市場人士預計,這隻年初是“迷你”的基金產品,突破百億規模指日可待。
消滅迷你基金需要業績支撐
“今年是中小公司消滅迷你基金的一年,只要業績做到市場前列,資金很容易就進來了。”深圳地區一位市場部負責人告訴券商中國記者,今年公司給他有一定規模的銷售指標,但該指標早在今年一季度末就已提前完成,並且帶來超額的銷售量,對象正是一隻此前不太起眼的迷你基金。
上述基金公司人士接受採訪時表示,這隻迷你基金產品年初規模約2億,在今年一季度期間規模暴增了11倍,該迷你基金產品一季度期間淨值漲幅超過20%。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隻迷你基金產品的業績未能進入全市場前列,且在第二季度內還出現相當比例的贖回,但依靠年初至今的接近10%的正收益,該基金產品還是以接近20億的規模,擺脱了迷你基金的尷尬。
迷你基金霸屏全市場業績排行榜前列,而超大型規模基金年內虧損情況普遍,這一鮮明對比已成為今年公募基金的新現象。
Wind數據顯示,排名全市場前列的20強主動權益類基金,在今年年初的規模清一色的為規模低於10億的迷你基金產品,比如暫列排名第一的前海開源公用事業基金年初規模不足4億。
業內人士認為,今年A股市場的熱點相對遠離市值較大的消費類股票,除了在新能源、半導體等硬科技領域有較好的投資機會外,A股市場一批跌幅嚴重的小市值股票,今年年內漲幅明顯,這意味着迷你基金產品在這種相對需要靈活操作的市場中有更多的選擇空間,也能更為靈活的適應一些新的投資機會。
也就是説,居於業績排行榜前列的迷你基金產品,也並非全部都是因為重倉新能源才獲得較佳業績,許多迷你基金產品的業績崛起,來自基金經理的逆向投資和靈活操作。
數據顯示,融通內需驅動基金今年以來淨值上漲接近30%,這隻迷你基金產品獲得優秀業績的一大原因,是基金經理對中小市值投資機會的審慎把握。融通內需驅動基金經理範琨接受券商中國記者採訪時坦言,並非只有重倉新能源單一賽道才能獲得好的投資收益,在自己認知和能夠理解的範疇小,許多中小市值股票由於長期的低估已進入反彈的臨界點,再加上對相關小市值品種基本面上審慎研究,所管的基金獲得較好的業績漲幅。
過大規模限制基金經理操作空間?
規模過大某種程度上正成為基金業績增長的天敵。
一些業績優秀的FOF基金經理在挑選基金產品時,也傾向於重倉規模適中的基金產品,而不是百億級基金。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截至目前,今年全市場業績最好的FOF基金是華夏聚豐穩健,該FOF基金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所重倉的前十大基金產品中,有9️只產品的規模低於50億。這意味着即便是公募基金經理,也傾向於選擇規模更小的基金產品作為重倉品種。
上海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的報告也顯示,通過統計高發行規模股混基金的收益和規模情況,卻發現往往事與願違。歷史上發行總份額超100億份的股混基金中,成立後第一、第二和第三年的業績表現在同類型基金中位列前10%的產品佔比僅2.00%、5.77%和7.27%,而列後20%的佔比則分別為32.00%、26.92%和41.82%;基金成立後第二年末和第三年末總份額腰斬的產品佔比分別達22.86%和57.14%。
報告認為,不同規模基金投資運作邏輯的差異並非是基金經理的主動選擇。隨着規模的增長,為保證分散性和流動性,基金經理要將更多的產品納入投資視野,使得其難以集中精力聚焦於可以覆蓋的少數股票;其次,當資金量增大,部分成長性強但規模小且流動性差的個股已難以對基金業績抬升起到顯著的經濟效益,由此基金經理不得不轉向大盤藍籌風格。藉助規模指標對基金進行研究時,應結合市場狀況,有效分析其運作邏輯,輔助產品篩選及基金池構建。
與此同時,華南地區的一位大型基金公司人士也直言,許多基金經理確實存在管理規模的邊界,單隻基金產品高達數百億規模的數據,使得許多基金經理的操作空間變窄,也很難靈活應對市場主題風格的變化。
對此,深圳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總經理在去年底接受券商中國記者專訪時就曾直言,爆款基金的大量出現也並非好事,這可能挑戰了基金經理的管理能力,能否管好兩三百億規模到資金是一個問題。他強調,他所在的基金公司儘管非常看重基金產品的發行規模,但依然希望適度做規模的減法,以此把規模控制在基金經理的能力邊界內。
“規模小好調頭,百億規模以上的基金產品,一年有兩次的換倉機會就不錯了。”華南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