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產品,一定要做長產業鏈麼?

編輯導讀:產業鏈是產業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是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於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並依據特定的邏輯關係和時空佈局關係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關係形態。市場上很多產品在獲得成功後,都會選擇打造自己品牌的產業鏈,打造品牌護城河,但很多消費者卻並不買賬。做產品,一定要做長產業鏈麼?本文作者結合具體案例對這個問題展開了分析討論,與大家分享。

做產品,一定要做長產業鏈麼?

當我們談及「產品」,會有系列思考維度:價格、競品分析、營銷手法、賣點發掘優化設計……等等。但若考慮上下游的產業鏈關係,故事會有意思得多。

互聯網產品也好,快銷品也好,當我們以創業者甚至企業家的眼光思量,做到一定程度就會自然而然的迸發出「靈魂一問」——

做產品,一定要做長產業鏈麼?

01 鍾薛高的「不得已而為之」

中國人過年過節都愛吃餃子,速凍食品在後疫情爆發下獲得了相當可觀的增長。但最近一款叫「理象國」的餃子吸睛十足,沒別的,因為貴。

理象國與鍾薛高同源,創始人林盛這是把新消費的愛馬仕之手正式伸向了人們的餐桌了。

有多貴?店內最便宜的黑豬肉白菜餡餃子要42元/袋,最貴的松茸口味要98元/袋,320g容量,每包16只。單包是不發貨的,每個組合3-4袋發貨,組合下來也小200塊了。

有聲音指出,鍾薛高做速凍水餃實屬無奈之舉。表面上看着是所謂「新中式」的探索,實際上是不得已而為之。

何以見得?

鍾薛高副總裁周兵曾提到,雪糕具有很強的季節性,一到九、十月份後,冷櫃就會逐漸被餃子和湯圓佔領。雖然如今家庭和餐廳都有了暖氣和空調,但這仍不能避免淡季對雪糕市場的影響。

的確,單一品類的產品結構並不均衡,何況雪糕的季節性特質讓營收有了明顯的週期性。那麼從產業鏈角度思考,鍾薛高推出新品,是一種品類補充,更是一種產品生命延展。

鍾薛高的產業鏈優勢在哪?起勢於天貓,依賴電商銷售,所以在產品下游的「最後一公里」鍾薛高可謂充滿「創新力」。據媒體報道,鍾薛高產品發貨是獨有的,專業冷凍包裝、加密泡沫箱,零下78度乾冰電商遠程發貨,一般消費者拿到鍾薛高的產品都還是堅硬的。鍾薛高可謂了一套冷鏈標準,經歷了一個不斷試驗的過程,包裝多厚和放多少塊乾冰都要根據運輸距離和時長進行安排。更是達到下單一般24小時內可送達,同城6個小時送達。

在已有成熟冷鏈打法的基礎上,做速凍簡直是不二選擇。既有凍品的心智聯想,又能完美借力自身在產業鏈方面的先發優勢。

以此分析,就剩下具體品類的選擇。從艾媒諮詢發佈的《速凍食品行業數據分析》來看,2020年中國消費者購買速凍食品種類中,有73.4%為水餃、餛飩。可見,在人們日常認知中可以充當主食的水餃、餛飩一類,而餃子更是南北方消費都有共鳴的食品。

理象國,在產業鏈思維下應運而生。

延續鍾薛高的調性,從體驗與服務上看,理象國的時效、包裝、配件,一套下來安排得特別得當。

做產品,一定要做長產業鏈麼?

但看評價似乎是譭譽參半,有人覺得吃到了新大陸,有人覺得過度包裝,實則和普通速凍餃子別無二致。

不難理解。從「雪糕」到「水餃」本質上是跨界——一個是「社交」場景,一個是「飲食」情境;前者伴隨性強,後者共享性強;鍾薛高雪糕有類似喜茶的「感染」傳播屬性,理象國則更受制於傳統餐飲的標準框架。

所以,理象國如若要「複製」鍾薛高雪糕在細分領域內的顛覆力,是困難的。

這也是鍾薛高「不得已而為之」的原因,但產業鏈思維的發散利用下,這已經是最優解。只不過相比於喜茶按本身基因品類延展推出「喜小茶」的強社交邏輯,理象國的「產業鏈」模式的破圈之路要更艱難些。

02 完美日記、三隻松鼠,產業鏈的發展掣肘

2020年新消費品牌界的一件大事,就是完美日記的美股上市。平價而創意十足的美妝產品,硬生生的在資本市場撕出一道靚麗缺口。

然消費者層面與資本的考慮是完全不同的。

消費者與完美日記之間的接觸鏈路是「營銷觸達→種草瞭解→購買使用→購後評價」——較為重要的接觸點包括營銷與產品,但在主打性價比、低價值區間產品同質化較強的情況下,能突出重圍的,也就只有營銷,因此完美日記的營銷方法論與裂變絕招也成為業界的經典分析案例。

那麼資本端呢?資本考量的是完美日記是否具有賺錢的能力或潛力,考量的是在美妝紅海中作為新鋭的核心競爭力,即營銷打法可以被複制的情況下,產品真正的護城河在哪裏?這些都是市值的基礎。

資本視角下,完美日記的產業鏈能力有些差強人意。本質而言,其銷售能力是核心,生產有「OEM」搞定,即代工生產。OEM的確有利於降低新建生產線的風險和成本,但也會帶來質量管控難題,產品競爭壁壘降低,導致同質化氾濫;而溯源上游,完美日記的研發投入在營收中的佔比最高也不到2%,與營銷費用的高舉高打可謂冰火兩重。

説到底,產業鏈核心競爭力的拷問,已經成為其成長的最大掣肘。因此完美日記在上市後頻頻在研發中心端發力,預感下一步就是自建工廠了。

剛剛上市的完美日記還有可以改變的空間,但看三隻松鼠,產業鏈帶來的掣肘已經讓其在資本面上市值腰斬——2020年5月19日,三隻松鼠市值高達360億元,但截至2021年1月8日收盤,其市值為164.41億元。

2019年7月上市後,三隻松鼠股價一路走高,成為零食消費領域的標杆企業之一。但2020年以來的系列重錘,着實讓其失去方向。

最本質的問題出在產品上,三隻松鼠火爆之後,口碑不比之前好了,消費者自然會用腳投票選擇競品,而電商渠道的路也隨流量費用高企而越走越窄。

產品問題,直接指向其“貼牌+代加工”的輕資產模式。沒錯,三隻松鼠也是依賴代工,而其SKU紛繁複雜,推新速度迅速,代工廠自然是完美選擇。

只是,這也直接間接地導致消費者對其的溢價不買單。完美日記可以贏在設計而引來用户歡心,但零食快消大家也不必講什麼「面子」問題,消費降級的大背景下,「三隻松鼠 代工」的搜索選擇成為最愛。

甚至知乎上有用户總結三隻松鼠產品與代工廠版本的對比,價格懸殊一目瞭然。

做產品,一定要做長產業鏈麼?

不僅有「為人作嫁」的辛酸,品控問題更是打擊品牌力。作為網紅零食,三隻松鼠的質量問題受到關注已久。2016年5月,因為在食品中添加藥品(蓮子芯)、用非食品原料(玫瑰果)生產食品,三隻松鼠被蕪湖市弋江區市監局罰款5.63萬元;2017年8月,因為開心果黴菌超標,又被蕪湖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罰款5萬元,並沒收違法所得2505.89元。

產業鏈視角下,代工模式的品控已經成為頑疾。三隻松鼠的前車之鑑在先,又有多少企業會步其後塵呢?

代工模式起勢快,幾乎所有新生品牌都會選擇。但起步跑穩之後,就不得不考量其帶來的產業鏈掣肘。夯實自身實力進行適度延展,是關鍵所在。

03 代工之爭,小米的產業鏈尷尬

那麼,代工模式就全然不好麼?不能這麼説。

單提代工這個概念,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小米。

對於小米產品都是代工的質疑,雷軍曾經回應,小米代工的背後是一種先進的生產模式。要用代工模式把製造做好,需要對製造有非常多的理解。

能賺錢的生意就是好生意,為何雷軍如此在意「代工」印象,明顯,「代工」標籤很明顯的制約了小米通向高端的可能性。

的確,模式的評判沒有絕對,是因行業而異的。在產業鏈的橫縱維度上,小米顯然選擇了橫向,米家生態鏈的模式幫助小米走了另一條路。

那麼,手機呢?

不能否認,代工模式的確有其先進性,但據瞭解,縱觀國內頭部幾家手機廠商,“純代工的只有小米一家。”

正如Wit Display首席分析師林芝表示,“蘋果在代工廠中擁有專線,華為旗艦機也是由自有工廠生產,等於説,未來沒有一家高端手機是純粹靠第三方代工模式就可以的,小米的自有工廠是非常必要的。”

逐漸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已經成為一個考驗穩健性的共識。小米的純代工之所以被詬病是因為會造成產品質量的不穩定,比如其「葫蘆屏」事件。

這一點與三隻松鼠類似,從本質上説,產品設計製造的流程代工廠都能滿足,但如何由於全過程的成本控制,很容易在「細節」處積重難返,最後暴露出產品質量的硬傷。

雷軍當然都知道。小米也在加緊高端化的形象建設,比如最新推出的小米11,雷軍親自做代言人,打的就是「智能製造」的王牌。產業鏈角度,小米的新故事也在路上。

04 總結:沒有最對,只有最適合

眾所周知,產品是所有「模式」的靈魂,以產品為中心,溯源上游延伸下游正構成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產業鏈視角是一個考驗模式的角度,做產業鏈是個大工程,會讓模式變「重」,但若苦心做實,則能從根本上加深護城河;專攻一個小切口的「輕」產業鏈模式,則會更加靈活,可以探索更多可能性。

簡言之,消費者更關注「產品」,而投資者更看重模式,也就是「產業鏈」。

這大概個共識。的確,以消費者的角度,與企業的溝通橋樑正是商品本身。如果商品足夠超出期待,又會管是不是代工生產的呢。但是,在投資者眼中,這關乎核心壁壘,即頭部效應能保持多久。

另外,領域不同,代工的選擇程度也是不同的。比如紙尿褲製造領域。因其技術壁壘低,而作為製造業模式天然很重,所以代工的選擇在所難免。一是資金壓力使然,再者代工廠的水平也值得信賴。

但值得思考的是,當品牌從代工以小做大之後,把模式做「重」是勢在必行的,不然在同質化的輪迴競爭中,又如何講好故事保持優勢?

之於一些初創品牌,對產業鏈的追求簡直遙不可及,創立之初選擇「代工」模式,是不得已而為之。產業鏈的確也與企業的生命週期有關,由淺入深也是這個道理。

成熟企業延伸產業鏈的方法,無非「自建」,或者「併購」。

當然,產業鏈的打造不僅是上文中提到的實體產業,互聯網產業也不例外。比如自建物流的京東。在埋頭苦幹之處業界都不看好,因為物流的模式太「重」,要投入的資源、精力、試錯成本都很高。但京東做成了,從互聯網「跨」到物流,就成為了一個其他電商平台難以超越的護城河。

京東打造物流,正是從產業鏈角度的自我提升,當然也是下游手法。向上看,拼多多對農業產業鏈的整合,則是一個溯源的思路。同樣不輕鬆。

逆水行舟的難做的事,往往都是提升核心競爭力,修煉內力的事。對企業如是,對人來説亦是如此。以產品視角看待自身,產業鏈的思路也有助於打破認知壁壘,接觸更廣闊的人生空間。

總結,產業鏈是一種高於產品的視角,沒有最對,只有最適合。因時而異,因事而異,同樣,因戰略而異,是一種關於取捨的遊戲。但產業鏈的結構模式,直接又隱形的決定了產品的樣貌與表現。

戰術往往受制於戰略的牽引,產業鏈達到的就是這個效果。產品層面如何創新?也許站在產業鏈思維,會有更深層的答案。

本文由 @於盛梅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223 字。

轉載請註明: 做產品,一定要做長產業鏈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