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老總王健林,一度佔據中國首富的位置。但王健林的成功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是經歷無數艱難,才有了今日的成就。那麼,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王健林的創業故事。
第一桶金
王健林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父親是一名參加過長征和抗日的老紅軍。受家庭的影響,15歲的王健林就從四川來到東北,入伍參軍,並且在28歲就成為了一名正團職幹部,期間還完成了遼寧大學的函授課程。1987年,為了響應國家“百萬裁軍”的號召,王健林告別了自己17年的部隊生活。轉業後,王健林來到大連市西崗區區政府任辦公室主任。不過,沒過一年,不太安分的王健林又主動請纓,自願去擔任瀕臨破產的西崗住宅開發公司經理。從此踏入了房地產這個圈子。
王健林的第一桶金來自當時同行前輩不敢或不屑於乾的項目:舊城改造。不過,王健林也很無奈,那個時候開發項目需要有“指標”,萬達拿不到,但舊城改造,政府卻是非常支持。當時大連市政府北面有個棚屋區,很不雅觀,政府領導對來領“指標”的王健林説:“就是這裏,想開多少給多少。”結果,回家一算,王健林發現,改造成本一平米就要1200元,而當時大連最高房價也才1100元一平米,怪不得沒人願意做。
怎麼辦?“那我們就多賣幾百塊錢唄。”初入地產圈的王健林決定放手一搏,沒想到卻大獲成功。“我們就是做了幾點小創新,把暗廳改成明廳,安上了鋁合金窗、防盜門,還每家配個洗手間。”王健林稱,一千多套住房兩個月全部賣光,均價1580元,創了當時新紀錄。
這些創新放在現在看似很簡單,但在當時卻需要極大的勇氣。“那時候,政府規定,只有局級幹部住房才能配洗手間,我因為這事兒還差點被紀委審查。”王健林十分慶幸自己生在了好時候,“好在那個年代,市場改革思潮風起雲湧,當時廣東提了個口號,‘遇到紅門繞道走’。”他繞道成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哪裏有舊城改造的項目,別人不願意幹,王健林他們就去幹,公司規模迅速擴大。1992年最盛時,公司佔大連市場份額的25%。
尤其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鼓勵大家“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王健林熱血沸騰,開始跨區發展。他的第一站選擇了廣州。“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這是當時的一句名言。所以我們這一堆講東北話的土老帽就去了廣州。”雖然其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受了一些委屈,但經過四五年的努力,王健林和他的萬達最終還是在這裏站穩了腳跟。“賺錢還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我們創出了一條企業發展的路子,鍛鍊了膽量,獲得了信心。”如今,萬達的項目遍佈全國80多個城市,是同行業中跨城市最多的公司。
百年企業
2000年,萬達開始從住宅開發向商業地產轉型。當時王健林已經意識到住宅開發的產業模式不好做,不是真正的擴大再生產的過程,“世界上沒有一家做住宅的企業是百年企業,城市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它的需求必然會下降。”
不過,真正讓王健林下決心要做“百年企業”,主要是兩位老員工得癌症治療的刺激。“都是創業時候進來的員工。打一針兩塊錢,打不打?那個時候沒有社保,就是企業自己拿錢。我當時決定,不要吝惜錢,能活一天就活一天,這兩個人花了我一百萬塊錢。”
但問題是,當公司發展三四十年的時候,員工醫藥費怎麼辦?王健林發現,一定要有長期穩定的發展模式。為此,萬達開了三天會,最終決定轉向商業地產。在王健林看來,萬達轉型不是拋棄自己所有的資源和經驗,徹底轉行,而是要將已有資源優勢與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相結合,尋求永續發展。商業地產是最佳選擇。
經過十年發展,如今,萬達已經成為中國商業地產的領軍企業。總結經驗,王健林將公司的成功歸結於三句話:傍大款、產業鏈和標準化。回憶如何傍上沃爾瑪這個大款,王健林仍記憶猶新。“第一次上門跟人家説,一口就被拒絕了,慢慢談,一次一次上門談,整整花了一年。”王健林稱,為了説服沃爾瑪,他上門跑了幾十趟,對方才同意“試一試”。
於是,王健林便將自己的完美構想讓沃爾瑪實實在在體驗了一把:選定了地段優先告訴沃爾瑪,然後根據沃爾瑪的需要協商設計方案,以最快的速度如期交付使用。
“實際上,沃爾瑪也很希望能有這種模式,只是以前地產商們都沒這麼去幹。”萬達在一年之內讓沃爾瑪在全國6個城市試了六次,結果美國百勝、新加坡百勝等10多家全球連鎖企業也加入了“合約”,萬達“訂單商業地產”模式正式形成。
如今形勢發生了逆轉。自從“一座萬達廣場,一個城市中心”的口號開始在全國叫響,萬達第三代產品——商業綜合體變成了品牌,地方政府引進萬達也構成實在的政績體現,議價權已經在向萬達傾斜。對此,王健林也並不避諱。王健林稱萬達每年做二三十個項目,百分百來自政府“邀請”。
志在必得是王健林的一貫作風。他就是認準了方向一定會走下去的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做了幾個項目後,王健林又發現了一個新問題,當時做購物中心,一般都是請國外設計中心做設計,不僅成本高,花費時間也很長。為了節約成本,長久發展,王健林決定建立自己的設計院、商業管理公司,“不能把自己的命拴在別人的腰帶上。”
一個商業項目能不能成功,關鍵在於招商。如何抓住商户,王健林的看法一針見血,“讓他們賺錢,他們自然會跟着你。”萬達的成功,引來無數的模仿者,王健林也十分樂於與人分享自己的經驗,他甚至正在計劃把萬達經驗整理成書公開出版。“別人老問我擔不擔心被人學走,要我説,如果讀一本書就把你的核心競爭力學走了,那也就不是什麼核心競爭力。”
再造萬達
正當萬達商業地產巨鱷形象深入人心的時候,王健林又有了驚人之舉,進軍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
説起萬達的文化產業,人們最熟悉的還是萬達電影院。萬達電影院線,如今是亞洲銀幕數排名第一的電影院線,開業五星級影城86家,726塊銀幕,其中IMAX銀幕47塊,佔有全國15%的票房份額。2011年票房收入超過17.8億元,穩居中國第一的市場份額。
目前,萬達電影院線與萬達商業地產都在籌備單獨上市,雖然電影院線業務起步較晚,但發展態勢十分驚人,有分析人士認為,很可能萬達的電影院線業務先於商業地產實現上市。
雖然這幾年,萬達的電影院線搞得紅紅火火,但其實2005年進軍電影院,萬達是被逼上的梁山。王健林原本的想法是隻做房東收房租,不想做經營,於是他找了上廣電,雙方簽了戰略合作協議,萬達走到哪,它跟到哪。結果協議簽了不到半年,萬達六個電影院剛剛封頂,北上廣領導換人,要解除合同。按合同説,北上廣違約,萬達不必全額退款,但是王健林認為,“萬達賺的不是這樣的錢。”很快就與他們解除了合同。
後來王健林又找到了時代華納,剛開始雙方合作很順利,但不到一年時間,問題再次出現。“中國加入WTO,按規定,外資企業不能進入電影院經營管理,股權投資不能超過49%。這個文件一出來,華納也不能幹了。”
時代華納退出,萬達十幾家已經營業的電影院怎麼辦?接不接?這是個問題。當時的王健林是十分的惱火,在董事會上大叫,“管理電影院比兩彈一星還難嗎?兩彈一星都能整,這有啥了不起的。”於是,才有了今天的萬達院線管理公司。而能有今天的成績,也出乎了王健林的預料,“沒想到這幫人挺爭氣,成立當年就盈利了,後來還一不小心成了行業老大。”
如今,文化、旅遊已成為王健林逢人必談的話題。王健林非常看好這兩個產業,已經開始全面佈局,文化產業已經形成了中原文化區,大型舞台演繹,電影製作放映,連鎖文化娛樂也就是量販KTV,以及字畫收藏五個業務板塊。另外,今年還將有長白山、西雙版納等四個旅遊度假區項目開工營業。在王健林看來,未來這兩個產業將是萬達除商業地產之外的兩個新支柱產業。
回顧王健林的創業史,“快人半拍”其實就是他敢做敢想、敢打敢拼的風格在商海中的成功上演,正是靠着十幾年持續的“快人半拍”,王健林的地產帝國像滾雪球一樣日益壯大,並且滾向更廣闊的世界舞台。
結束語:企業家的特質:第一是創造力,敢於創新,敢於冒險;第二是堅持精神,幾乎沒有一個成功者,是上來就成功,或是沒有失敗而一路順風下來的,這樣的人也許在大千世界當中可能有那麼一個兩個,但那絕對是意外;第三是要有情商,要有寬容和與人相處的能力,如果這三條你都具備,你一定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