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看到個新聞,説包鋼有個工人長期炒股炒期貨虧錢,在工作單位自殺身亡。炒股炒的把命都丟了,真是可怖。股市裏常説七虧兩平一勝,炒股難度真的很大。
按道理來説,買基金難度要比股票小很多。但是聯想到最近有一則消息,是説張坤管理的易方達中小盤,在過去2年的業績非常優秀,但是有80%的持有人是虧錢的。這個消息一度上了熱搜,令人非常震驚。買了當下最優秀的基金經理的基金,卻沒有賺到錢,這是什麼感受?
兩件事情放在一起,着實説明了投資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投資者除了學習基礎知識外,還需要克服許多人性上的弱點。投資是一件逆人性的事情。
最近重讀了《海龜交易法則》,書裏提到了一些觀點,十分契合。拿出來跟大家一起分享。
書中提到大部分投資者都有4中情緒:
•希望:我當然希望我買了之後,它馬上就漲。
•恐懼:我再也賠不起了,這一次我得躲得遠遠的。
•貪心:我賺翻了,我要把我的頭寸擴大一倍。
•絕望:這個交易系統不管用,我一直在賠錢。
不管是買基金還是買股票,一樣在經歷這4種情緒,並在期間不停的轉換。買入時候充滿希望,希望一買就漲,大漲特漲。如果如期上漲,則心滿意足,更有甚者則希望投入更多的錢,擴大倉位也就是頭寸,來獲得更多的收益。一旦遇到下跌,則充滿焦慮與恐懼,擔心無限制的下跌。最後則是對下跌表示絕望,無法堅持,最後割肉,導致永久虧損。
如此週而復始,最後離場。這也就是大部分投資者無法賺錢的原因,被自己的情緒左右。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的自我認知常識會導致做不好投資,在書中羅列了一些: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對避免損失有一種強烈的偏好。也就是説,不賠錢遠比賺錢更重要。
•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s effect):更重視已經花掉的錢,而不是未來可能要花的錢。
•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早早兑現利潤,卻讓損失持續下去。
•結果偏好(outcome bias):只會根據一個決策的結果來判斷它的好壞,而不去考慮決策本身的質量。
•近期偏好(recency bias):更重視近期的數據或經驗,忽視早期的數據或經驗。
•錨定效應(anchoring):過於依賴(或錨定)容易獲得的信息。
•潮流效應(bandwagon effect):盲目相信一件事,只因為其他許多人都相信它。
•小數定律(the law of small numbers):從太少的信息中得出沒有依據的結論。
損失厭惡:經常出現在虧損的人中間,很多人都喜歡説的一句話就是回本就去存銀行,不玩了。沉沒成本效應,對虧損過於執着,喜歡盯着,也就是俗稱的炒股炒成股東。
處置效應,這個也很常見,經常留着虧損的而賣出盈利的基金或者股票。
結果偏好,是指輕易做出結論,而忽視做結論過程的質量。經常跟近期偏好連在一起,指人們根據近期的數據輕易做出結論。
錨定效應是指買賣時,參考的是近期的低點和高點,而不考慮下跌或者上漲的原因,輕易拿對比結果來做買賣的決定。
潮流效應很簡單了,大家都説白酒好,那就買白酒。一種盲從效應。
小數定律,與大數定律相反,比如對既定的投資方式失效幾次後保持懷疑,無法堅持,在轉機來臨前放棄。比如長期定投看不到收益,最後放棄了定投,倒在了黎明前。
這些認知放在其他方面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一旦放在投資中,就會造成投資決策失誤,最終導致虧損。投資是件逆人性的事情,不僅是指行為,而且還指大家的認知。因此學會了解自己的缺點非常重要。要避免這些錯誤,很多時候需要制定紀律並嚴格執行。比如在基金投資時進行定投,進行倉位管理等等。人的情緒是天生的,無法避免,但是通過後天的努力可以改善。
最新基金數據,截至時間2021年3月27日:
1、年化7%基金,2017年以來回撤小於2%,成立超過5年
2、年化15%,成立超過5年,2016年以來最大回撤小於15%主動基金
比上一期多了廣發穩健增長混合A
3、年化25%主動基金,成立超過5年,2017年以來回撤不超過30%的主動基金
比上一期多了安信價值精選,大成中小盤混合以及南方新優享
4、年化25%指數基金,成立超過5年
比上一期多了鵬華酒。
本文提及所有股票以及基金不做推薦,請勿憑此依據入市,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