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美國總統拜登宣佈總額為2.25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攬子計劃,在未來8年用於交通基礎設施、促進製造業發展等領域。拜登政府希望通過增加企業税為基建計劃提供資金。而據美國媒體報道,拜登政府接下來可能還將公佈一項有關擴大醫療保健等政府支出的計劃。這兩項計劃加起來的支出規模可能超過3萬億美元。
有關計劃能否通過姑且不提,畢竟徵税的話題在美國極富爭議,而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其中的曲折不難想見。眼下更大的問題在於,通過債務飆升提振的美國經濟,帶給世界的未必是利好,更有不少的麻煩。
在天量資金的刺激下,美國經濟短期內復甦步伐有所加快。與此同時,通脹預期的不斷抬頭,推動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揚,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動盪。
3月17日,巴西央行宣佈將基準利率從2%的歷史低點上調至2.75%,這是巴西央行自2015年7月以來首次加息。3月18日,土耳其央行將關鍵利率上調200個基點至19%,該央行還表示,如有必要,將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3月19日,俄羅斯央行宣佈將基準利率上調至4.50%。俄羅斯、巴西、土耳其等國最近的加息舉措,多少有點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也不利於經濟復甦。然而在美國外溢政策以及國際資本加速流動的影響下,只能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罷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日前警告,美國經濟復甦加快可能導致利率水平迅速升高,引發全球融資環境急劇收緊,使大量國際資本流出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這尤其會給外部融資需求巨大且債務水平較高的中等收入國家帶來嚴重挑戰。
對於政策可能給世界帶來的負面影響,美國人很清楚。有美國媒體分析指出,如果美國新一波的政府開支大幅推高通脹並迫使美聯儲比預期早得多地上調關鍵利率,那麼美國經濟復甦可能會“導致全球經濟出現裂痕”。由於美元在全球金融和貿易中發揮着巨大作用,美聯儲的收緊措施也會提高許多國家的借貸成本。
知道問題所在,但卻選擇無視,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和結算貨幣是美國的最大底氣。不過,大規模發債短期內固然能給經濟打入“強心針”,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通貨膨脹、債務危機、資產泡沫化、貧富差距加大等風險不會無緣無故地消失,僅靠美聯儲自我印鈔並推動的債務經濟,總有風險爆發的一天。如果現有國際金融秩序和格局沒有更為合理的調整,恐怕帶給世界經濟的麻煩會更大。
實際上,據美媒統計,截至2020年12月,全球央行已拋售美債近萬億美元規模,包括日本、德國在內的29個持有國均不同程度地減持了美債規模。這也表明,頭腦清醒的人還是不少的。(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連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