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擬徵暴利税恐難持續
德國政府的暴利税計劃帶有很濃的“救急”色彩。一方面,德國政府不得不響應和支持歐盟內部達成的“歐洲能源危機貢獻”税收計劃;另一方面,德國國內財政已經捉襟見肘,亟需開拓税源籌措資金。然而,權宜之計並非長遠之計。作為本次歐洲能源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德國需要尋找的是能夠真正應對危機的出路,否則,今後每年聖誕節,老百姓收到的可能就不是聖誕老人的禮物,而是長長的供暖費賬單了。
近日,據德國媒體報道,德國政府計劃對天然氣、石油和煤炭等傳統化石能源公司徵收高達33%的暴利税,此舉預計將獲得10億歐元到30億歐元的税金。
德媒援引德國財政部官員消息稱,這項名為“歐洲能源危機貢獻”的税收計劃,將於2022年年底實施。被徵税的公司數量預計將達到兩位數。暴利税將針對這些公司2022年和2023年所得利潤。一份德國財政部文件草案顯示,天然氣、石油、煤炭公司以及煉油廠今明兩年的利潤若超出2018年至2021年平均利潤的20%,就將被徵收暴利税。
此外,德國還計劃對發電公司徵收暴利税。當太陽能、海上風能和核能發電公司的收入超過每兆瓦時130歐元時,德國政府計劃將對超出部分的收入徵收90%的暴利税。
暴利税將根據電力生產商使用的燃料徵收,每兆瓦時收入超過52歐元的褐煤電廠和超過28歐元的油電廠都將被徵收。
據悉,這項暴利税計劃將適用10個月,最早追溯至今年9月開始,到明年6月底結束,未來可能將延長至2024年年底。
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受歐盟對俄羅斯制裁導致的反噬效應影響,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能源供應緊張,電力和天然氣價格大幅飆升,已對歐洲通脹形勢和歐盟經濟造成不小壓力。就此,有分析認為,德國政府此次制定對能源行業徵收暴利税的相關計劃,更像是一種用來救急的無奈之舉。
一方面,德國政府不得不響應和支持歐盟內部達成的“歐洲能源危機貢獻”税收計劃。
10月初,歐盟理事會就“歐洲能源危機貢獻”等緊急計劃達成一致,歐盟27個成員國同意儘快制定相關措施,以緩解不斷攀升的能源價格。據悉,歐盟制定的緊急措施包括:協調歐盟成員國減少電力需求;對低成本發電公司的收入設置上限,對化石燃料發電公司的利潤徵税;制定緊急和臨時干預措施,包括考慮對天然氣設置價格上限等。
此前,德國政府曾因對該計劃持有不同意見而與歐盟進行多次談判。德國財政部長克里斯蒂安·林德納堅稱,德國有義務實施此項徵税,但從法律角度來講非常複雜。然而,德國政府最終與歐盟達成妥協。在歐盟的壓力下,德國不得不率先在歐盟成員國中制定了此項暴利税計劃。
另一方面,德國國內財政已捉襟見肘。受能源危機影響,德國2023年新增淨負債預計將達到456億歐元,遠超先前預計的172億歐元。據德國聯邦統計局最新數據,德國11月份通脹率預計仍高達10%,此外11月份的能源價格比去年同期高出38.4%,食品價格則同比上漲了21%,德國經濟前景不容樂觀。
自能源危機以來,德國政府已針對企業和居民陸續推出了多輪紓困計劃,耗費了大量財力和物力,導致國內財政不斷吃緊。近期,德國政府再次推出了一項總額為540億歐元的一攬子計劃,準備從明年初開始對企業和家庭的天然氣和電力價格設定上限。據德國媒體報道,德國政府此次推出暴利税計劃,部分原因就是籌措資金向消費者提供補貼。
據悉,德國政府暴利税計劃的正式實施仍需要得到德國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的批准,然而目前來看,該計劃能否順利出台以及是否能幫助德國渡過難關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一是包括能源行業在內的德國企業界普遍對該計劃持反對意見。部分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商警告稱,這樣的徵税力度將阻礙德國能源結構轉型。
德國電力生產商LEAG新聞發言人索爾夫·席默表示,暴利税計劃會使綠色投資變得更加困難。“一方面,德國政府稱,到2030年需要大量額外的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能力;另一方面,這些政客卻挖空了那些本應該屬於可再生能源投資的資金。”
德國保護投資者協會主席丹尼爾·鮑爾稱:“反對追溯式的税收干預。尤其是能源公司,在利潤微薄的那些年既沒有得到税收減免,也沒有補貼。在收入上漲時徵收暴利税,會打擊公司的投資意願,延緩向綠色能源轉型進程。”
二是該計劃在德國政府和議會內部仍面臨較大分歧。
德國綠黨金融政策發言人凱瑟琳娜·貝克表示,一大批德國國內企業可能通過將利潤轉移到國外以及限制自身營業收入等方式,規避政府計劃出台的暴利税,因此綠黨希望能將暴利税的税率提高到更高的程度。
與此同時,由德國聯盟黨執政的巴伐利亞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薩克森州、薩克森-安哈爾特州和黑森州等近日已聯合表示,德國政府對暴利税的徵收偏離了歐盟法律框架,並引發了憲法問題,因此呼籲聯邦議院調解委員會召集會議進行討論。
應該説,德國政府的暴利税計劃終究只是一種權宜之計。作為本次歐洲能源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如果德國領導人不去思考解決此次危機的真正出路,那麼今後每年聖誕節,德國老百姓收到的可能就不會是聖誕老人的禮物,而是長長的供暖費賬單了。 (陳希蒙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