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巴菲特多次栽跟頭的陷阱,小心了
作者|Eastland
頭圖|視覺中國
巴菲特不止一次栽在航空股上。
1988年買入US Air,割肉離場;2007年巴菲特反省説“最壞的行業是那些增長迅速但很難賺錢的行業,比如航空”;2013年説“對投資者來説,航空業是致命陷阱”;不料2016年又大舉買入美國四大航空公司股票,還聲稱“看不出哪家更突出”;2020年2月,航空業風雨飄搖之際,巴菲特大量買入航空公司股票並誓言不會出售,卻在5月初“割肉”,損失慘重。
數十年來,航空業經歷無數“洗禮”,活下來的沒有泛泛之輩,客座率保持在高位、成本控制能力強、現金流良好。疫情總會過去,在航空業的至暗時刻買入,靜待復甦,這種誘惑連“股神”都難以抗拒。
受疫情影響,2022年中國民航總週轉量僅為2019年的46.3%;全年客運量2.5億人次,為2019年的38.1%。2023年1月31日,中國國航(60111.SH)、東方航空(600115.SH)和南方航空(600029.SH)同時發佈《年度業務預告》,國航年度扣非虧損372億~399億,東航預計虧損368億~398億,南航預計虧損309億~341億。三大航空2022年度虧損1049億~1138億。
2020年以來,三大航空扣非淨虧損累計1872億~1961億,平均每家640億。A股“虧損王”非三大航空莫屬。
將近2000億虧損,錢去哪兒了?哪家韌性更強?“逆境反轉”是否值得一博?
“三足鼎立”局面被打破
1)營收差距拉大
2019年,三大航空營收均創歷史新高:南航以1543億居首、國航1362億次之、東航1209億“墊底”。
疫情影響下,“三大航空”出現分化:
南航韌性最強,2021年營收仍在千億以上、相當於2019年的66%;2022年前三季營收702億、相當於2019年同期的64%;
國航、東航的軌跡如出一轍:2020年營收跌至2019年的50%;2021年回升到2019年的55%;2022年前三季為2019年同期的41%。
2019年,國航、東航營收分別相當於南航的88.2%、78.3%;2022年前三季,國航、東航分別為南航的60%、51%。“三足鼎立”局面暫時被打破,疫情後能否恢復均衡值得關注。
2)賺6年“架不住”虧1年
民航業的虧損可謂“無底洞”,年利潤不過幾十億,虧損動輒幾百億。以國航為例,2014年~2020年扣非淨利潤合計355億,2022年虧損不低於372億,6年賺的錢不及1年的虧損。
相對而言,國航盈利能力算是最強的:2017年扣非淨利潤72億,2018年66億,2019年滑落至62億。疫情開始後,國航虧損逐年加大:2020年虧147億、2021年虧171億、2022年虧損超過370億。
東航盈利滑坡最明顯:峯值在2017年,扣非淨利潤45億;2018年大幅降至19億;2019年,疫情尚未出現,東航已經虧損5.9億;2020年虧127億、2021年虧135億、2022年虧損約370億,與國航相當。
南航相對穩健:2017年扣非淨利潤52億,2022年虧損不超過340億。
拉長時間尺度,表現最好的還是國航。2014年~2019年,六年扣非淨利潤合計355億;疫情以來虧損不超過717億。2014年~2022年,8年盈虧相抵淨虧360億。同期,南航淨虧400億、東航淨虧550億。
航空股也呈週期性,目前所處的完整週期內,總盈利將會遠遠小於總虧損。
3)經營活動現金流“失守”
2020年疫情爆發,三大航空公司齊齊陷入鉅虧。但經營活動現金流這條“防線“,國航、東航一直守到2021年。
2021年,國航、東航分別虧損171億、135億,經營活動現流入淨額卻保持正值,分別為129億、57億。2022年國航、東航終於“破功”,經營活動現金流分別為負49億、負2.6億。好在佔營收的比例不算高,國航為11.6%、東航只有0.7%。
南航經營活動現金流一直為正,2021年虧損126億、經營現金流為正134億。2022年前三季虧損183億、經營現金流為正73億,相當於營收的10.4%。
航空業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2023年三大航空經營活動現金流大概率可以“轉正”。
4)運力投放基於預判、代表信心
如果説土地儲備反映開發商對市場的預判,航空公司運力投放則基於對行業景氣度的預期。未來一段時間飛行架次、人員安排、航班增減……都需提前規劃、報備。
2019年,航空客運“如火如荼”,三大航空運營投入達到頂峯。其中南航可用客座公里(ASK)達3440億客公里,國航、東航分別為2880億客公里、2700億客公里。
2020年,形勢急轉直下,三大航空運力投放全部腰斬。2021年的主題是“觀望”,運營投放與2020年持平,南航、國航、東航分別為2140億客公里 、1520億客公里、1610億客公里。
2022年H1,三大航空出現分化。國航、東航有些“輸不起”,南航信心“堅挺”。上半年國航可用客座公里440億、僅為2019年H1的31%。東航可用客座公里為2019年同期的34%。
南航可用客座公里達750億、約為2019年H1的66%,説明對復甦的信心高於友商。
5)客座率生死攸關
疫情開始前,三大航空客座率都保持在80%以上,其中南航領先1~2個百分點。
2020年,三大航空客座率普遍下降10個百分點,全部陷入虧損。
2022年H1出現分化,南航運力投放增至疫情前的三分之二,客座率仍然領先;國航、東航運力投放大幅減少、仍無法阻止客座率下滑。
客座率差距10個百分點,三大航空毛利潤率有天壤之別。
疫情前,三大航空毛利潤率約為12%,毛利潤金額國航保持領先。
2015~2019年,國航毛利潤連續5年高於200億。2019年為229億,同期南航、東航毛利潤分別為187億、137億。
疫情出現後,2020年、2021年,國航、東航毛利潤率都低於負20%,2022年H1暴跌至負75%。南航相對沒有那麼誇張:2020年、2021年,毛利潤率負3%,2022年H1為負21%。
從成本、費用,論“三大”短長
成本結構揭示了三大航空毛利潤下降的根源:
2019年,三大航空公司油料成本約為營收的28%;薪酬、折舊、機場費用各佔營收的六分之一;
2020年客座率下降,但低迷的油多少緩解了航司的困境,油料佔營收的比例不升反降。由於三大航空有自己的“主場”,機場起降費用佔營收的比例基本沒有變化。但薪酬、折舊“剛性”十足,兩項成本佔營收的比例翻了一倍。
2022年H1,客座率進一步下降,國際油價飆升……諸多不利因素齊至,國航油料成本佔營收的43%、折舊佔42%、薪酬佔37%,只有機場費用佔比維持在13%。東航的情況比國航更糟,南航則表現出強大的韌性——油料佔比較國航低8個百分點、薪酬低13個百分點、折舊低14個百分點……
與各項成本佔營收比例相似,在疫情影響下銷售、管理、財務三項費用佔營收的比例也大幅提高。
在營收、現金流、運力、客座率等所有維度,南航都顯著優於國航、東航。如果行業從疫情中復甦後,南航優勢依然明顯,可以斷定“三足鼎立”的格局被打破。
但是,如果在二級市場博“逆境反轉”,韌性最強的南航未必是最佳標的,“招牌”靚麗的國航、“最慘”的東航股價表現有可能優於南航。
被稱為“週期之王”的中遠海控(601919.SH),2014年~2022年前三季,扣非淨利潤累計超過1850億!而且造成虧損的散貨運輸業務已於2016年剝離。假如週期為十年,中遠海控總利潤遠超1000億。
從“全週期淨盈利”和估值來看,航空股投資價值不如集裝箱運輸(中遠海控與國航市值均為1700億)。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