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利滑坡息差收窄 國有行高管怎麼説
六大行“中考”成績單悉數出爐,在疫情衝擊下,國有大行歸母淨利潤紛紛滑坡,合計同比少賺700億元。與此同時,六大行的淨息差均有不同程度收窄,且各行不良率也均出現了上漲。對於淨利滑坡的原因,以及如何應對淨息差收窄及不良增長是否可控等問題,8月31日,中農工建四大行召開中報業績發佈會,管理層一一作出回應。
淨息差仍存下行壓力
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六大國有行上半年合計實現歸母淨利潤5663.3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約714.14億元。六大國有銀行中,除郵儲銀行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9.96%之外,其餘五行歸母淨利潤均呈現兩位數的負增長,其中,交通銀行淨利潤同比下滑最多,降幅為14.61%。
對於利潤負增長,各行高管紛紛表示是疫情影響、主動讓利、增提撥備等多因素疊加的結果。談及拉低該行盈利增長的因素,農業銀行行長張青松在業績發佈會上回應稱,一是銀行淨息差處於下行通道,二是銀行加大了撥備計提。
六大行淨息差均有不同程度收窄,其中,工行降幅最大,同比下降0.16個百分點,建設銀行和郵儲銀行均下滑0.13個百分點,其餘三家銀行下滑區間在0.01-0.05個百分點之間。
“儘管淨息差有一個逐漸下行的趨勢,並且可能這個壓力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我們認為,總體上下行程度非常可控,銀行能夠通過精細化管理、數字化經營等方面的努力,將淨息差保持在行業比較合理的一個水平上,並且仍然是一個有競爭力的水平。”建設銀行副行長紀志宏在業績發佈會上如是説。
談及未來的盈利增速如何表現,張青松稱,下半年或者短期來看,在不斷複雜的外部環境以及疫情防控常態化等因素影響下,農行的盈利增速不可避免地面臨進一步下行的壓力。一是淨息差仍然存在下行壓力,二是手續費收入增長面臨較大的壓力,三是隨着不良貸款延遲暴露,農行有需要還會繼續增提撥備,也會對當期的盈利增長產生壓力。
普惠貸款量增價降
“大行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相對來説讓利的幅度相比中小銀行會更大一些,更多地體現在利息收入的減少和減費讓利方面。”華西證券銀行首席分析師劉志平説。工商銀行行長谷澍也指出,該行上半年利潤出現同比下降,是支持疫情防控、加大向實體經濟讓利、加快風險化解的結果。
銀保監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銀行業已向實體經濟讓利8700多億元。例如,2020年6月末,工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比年初增加1684.08億元,增長35.7%,當年累放貸款平均利率為4.15%,比上年下降37個基點;建行上半年普惠貸款新增2958億元,新發普惠貸款的平均利率為4.41%,同比下降63個基點……
雖然讓利實體經濟短時影響了銀行收入,不過業內認為,讓利也將反哺銀行自身。在谷澍看來,金融和實體經濟是共生共榮共擔風雨的關係,為實體經濟服務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幫助企業平穩渡過當前的經營困難,不僅是在幫企業,同時也有利於銀行自身保全資產,平滑風險曲線。
在減費讓利的同時,如何保持自身經營的可持續發展也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話題。谷澍回應稱,對此工行一是不斷地鞏固客户和科技優勢,二是上半年未雨綢繆,比較明顯地增加撥備力度,以應對未來經濟的不確定性。
不良貸款集體“雙升”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響,中小微企業經營慘淡,風險加速暴露,由此產生的不良資產也開始大規模增加,銀行資產質量承壓較為明顯。今年上半年,國有六大行不良貸款率全部上升,不良貸款餘額也集體增加。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42%、1.43%、1.5%,1.49%,較去年末分別上升0.05個、0.03個、0.07個、0.07個百分點。
交通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最高為1.68%,較去年末上升0.21個百分點;交通銀行在半年報中解釋稱,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部分客户風險加速暴露,該行信貸資產質量承壓較為明顯;而郵儲銀行不良貸款率最低為0.89%,較去年末上升0.03個百分點。
建設銀行首席風險官靳彥民在該行的業績發佈會上預判,“未來不良貸款率仍將繼續釋放,不過幅度不會如上半年激烈,料將維持至明年上半年,預計不良貸款率及餘額將會保持平穩或小幅上升,對盈利表現將有影響”。
在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陶金看來,不良貸款率上升,並非因為六大行的風控能力下滑,主要是因為上半年疫情影響和宏觀信貸政策的雙重作用,即疫情導致實體經濟財務和現金流狀況惡化,導致了前期貸款的客户還款能力下滑等因素的影響。未來銀行讓利實體經濟仍然是政策和行業發展的主旋律,對國有大行來説,應及時用好規模經濟、各類資源稟賦優勢以及央行的流動性操作對手行身份,利用平台和金融科技,在企業客户違約風險之外,先把交易和操作風險降下來。
數字化轉型競賽
今年上半年,為支持疫情防控,銀行開始將目光從線下轉至線上,不斷強化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渠道金融服務,減少客户不必要的出行,“非接觸銀行”服務理念迎來爆發式增長。
建設銀行行長劉桂平在該行業績發佈會上直言,上半年建設銀行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積極探索數字化經營模式。零售業務的價值貢獻提升,零售業務的利潤佔比突破50%,最大零售信貸銀行地位更加鞏固。中國銀行主要加快重點領域數字化轉型,據中國銀行行長王江介紹,該行手機銀行實現從交易平台向綜合服務平台轉型,涵蓋200多項數字化金融服務。簽約客户1.94億户,較去年末增長7%。
對商業銀行來説,數字化轉型勢不可擋,依託龐大的獲客渠道和頂流的國有大行儼然走在前列,但需要看到,我國數字化轉型道路依然處於探索階段,“領頭雁”們怎樣做出最優效果仍有待觀察。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首先是獲客層面,流量渠道已成為各大行發展線上的兵家必爭之地。與外部流量巨頭合作固然是一種思路,但面臨日益上升的獲客成本,國有大行應當居安思危,注重培養扶植自有渠道,例如藉助線下網點優勢,引導客户熟悉和逐步使用線上App、網銀等,此外,建立數字生活平台也是目前積聚流量的一個重要方向。
“其次,運營層面,獲客之後是黏客,國有大行需要擁有用户服務意識,可以嘗試做社區、做內容,加緊擁抱市場,不能因循守舊‘吃老本’。”蘇筱芮進一步指出,“最後在產品與技術層面,應以客户需求為導向,抓住客户在金融服務領域的痛點,通過流程優化、加強研發等提升客户體驗。運營是做品牌,而產品與技術是做口碑,只有具備良好的體驗、過硬的技術實力,才能夠為客户留存打下堅實根基。”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馬嫡 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