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範圍迅速擴大。短短8個月內,中國版“監管沙盒”擴大至9城。包括領頭的北京,4月納入試點範圍的上海市、重慶市、深圳市、河北雄安新區、杭州市、蘇州市,以及7月宣佈獲批的成都市、廣州市。
其中,北京、上海、深圳、重慶、杭州五城已發佈試點項目名單,合計達39個創新應用。
西南財經大學陳文表示,監管沙盒加速有兩個大背景。第一個大背景,一行兩會對於金融科技的認識達成了共識,也明確了金融科技主體,主要是科技賦能持牌金融機構,包括持牌金融機構與服務持牌機構的科技型企業。
第二,疫情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央行也一直強調金融科技要進一步推動普惠金融,服務幫助小微企業。尤其是在疫情過程中,諸如無接觸式銀行服務等理念愈發被整個金融行業乃至社會所接受。金融科技創新試點,也有了非常雄厚的社會基礎。
“在疫情過程中,諸多方面對於金融科技價值還是非常期待的,也為央行在今年加快試點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契機。”他表示。
22個試點項目屬於“普惠金融”類
北京於1月14日與6月2日分別公佈了第一批、第二批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應用名單共17個,佔已發佈總數的一半。此後上海、深圳、重慶、杭州也在兩個月左右時間內先後出爐第一批監管沙盒名單,數量分別為8個、4個、5個、5個。
由於北京第一批試點項目未區分金融服務與科技產品,從北京第二批試點項目算起的33個產品的類型,金融服務有16項,科技產品有17項。其中北京第2批試點項目產品類型為金融服務有5項,科技產品有6項;上海4項為金融服務,4項為科技產品;深圳2項為金融服務,2項為科技產品;重慶3項為金融服務,2項為科技產品;杭州2項為金融服務,3項為科技產品。
張曉燕表示,不論是金融服務產品還是科技產品,其最終落地方向都沒有脱離金融服務。如首批試點中的科技產品項目,“手機POS創新應用”,就是中國銀聯、小米數科、京東數科聯合申請的,旨在能為小微市場、農村市場提供支付受理服務。
參與主體既包括四大行以及其他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傳統持牌金融機構,也包括攜程、百度、騰訊、小米、京東等互聯網巨頭旗下的科技公司以及其他科技型企業。
張曉燕表示,目前持牌金融機構仍是項目申請的主體,申報項目體現了對普惠金融與小微金融的重視。如北京金融監管局審批通過的,農業銀行“微捷貸產品”、北京銀行“普惠小微企業貸產品”都體現了試點項目金融普惠性的特徵。
根據澎湃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39個試點項目中有22個涉及“普惠金融”、“小微企業”或“農業”,其中17個申報主體為銀行或者以銀行為主導。
陳文也提到,推動普惠金融的項目,佔比相對比較高。
另外,張曉燕指出,目前科技企業多通過與金融機構合作的方式參與試點,參與機構多為頭部機構,在技術方面能起到帶頭、示範作用。如騰訊雲計算與北京小微企業金融綜合服務有限公司、上海浦發銀行北京分行合作了“多方數據學習‘政融通’在線融資項目”,又和重慶農商行合作了“基於多方學習的涉農信貸服務”項目,分別在北京、重慶獲批進入沙盒試點。
“互聯網龍頭企業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有利於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推動信貸等傳統金融服務轉型升級。”她説。
近80%的項目使用了大數據技術
在技術上,據澎湃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大數據成為最熱門的技術,有30個項目提及大數據技術,佔比近80%;人工智能次之,提及人工智能、機器識別、語音圖像識別等字眼的項目達22個,超過一半;涉及區塊鏈、分佈式賬本技術的項目有13個,佔三分之一;雲計算項目則有6個,此外,5G、自動駕駛、物聯網等技術也有上榜。
陳文認為,現在是基於ABCD(人工智能AI、區塊鏈Blockchain、雲計算Cloud Computing、大數據Data )等最先進的技術手段,推動銀行業、金融業更深入的數字化的轉型。
他表示,這些技術,也是從中央層面上推動的。在金融口,是通過金融科技的創新試點,推動這些技術落地。因為這些技術的話,可能都還算是比較前沿的技術,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那麼通過監管沙盒金融科技創新試點,先針對個別機構然後進行應用。“在技術應用相對比較成熟,有效監管也相對比較成熟的時候,再進一步做推廣,這比較切合諸如監管沙盒理念的現實價值。”
張曉燕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她認為基於中央的定調可以看到,區塊鏈是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興基礎設施建設是國家重要工程,以及國家正在積極推行大數據戰略。因此推動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建設和發展是未來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
“‘監管沙盒’將‘區塊鏈+’、‘5G+’和‘大數據+’等創新應用‘入盒’為金融科技創新產品提供真實的實踐空間。同時鼓勵創新和技術融合,能讓企業能夠在一個風險可控的環境裏落地應用、及時修正缺陷、發現潛在風險,為下一步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加大研發和應用推廣力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張曉燕説道。
“北京偏向通用技術創新,上海偏向產業規劃”
當前,已有北京、上海、深圳、重慶、杭州五座城市發佈了監管沙盒試點名單。不同城市各有側重點。
張曉燕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北京試點應用偏向通用技術創新,上海試點應用偏向產業規劃,深圳公佈的首批創新產品則偏向於非常具體的金融業務服務。
“北京的金融科技資源是非常豐富的,除金融監管資源優勢外,北京有大型金融機構總部和金融科技子公司,又有一批國內外知名大型科技和互聯網公司,更有一批細分領域的初創公司,因此,北京試點應用申報多是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金融機構和大型科技或互聯網企業。”她説。
張曉燕指出,從兩批“監管沙盒”應用名單來看,報批機構中出現超大型金融機構,如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聯、建設銀行、中國人壽等,提供技術支持的公司出現騰訊、百度、小米、京東等公司,同時監管機構也參與其中,如國家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中心。這些在全國覆蓋面廣、影響力大的大型機構在北京“沙盒監管”中選擇的是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技術創新,如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同時將應用場景放在金融領域,解決金融服務存在的難點痛點問題,提升金融業務效率,幫助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如中國銀行申請“基於區塊鏈的產業金融服務”,建設銀行申請“5G+智能銀行”,中國銀聯聯合小米、京東申請“手機POS創新應用”等。
她也認為,上海是繼北京之後第二個啓動金融科技“監管沙盒”的城市,行動和推進是非常迅速的。從上海市的政策規劃上,今年1月發佈《加快推進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實施方案》,提出5年內上海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因此,此輪金融科技“監管沙盒”的探索對於上海創新金融科技監管方式至關重要,能夠服務於上海的政策和產業規劃。
“上海在推進過程中,鼓勵多種主體共同參與,鼓勵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更多的創新方案變成現實並投入應用,申報項目可以是金融服務,也可以是科技產品,具有很強的市場包容度,同時強調了申報項目的業務普惠、技術創新、風險可控及監管支持等特點。”張曉燕説,“從第一批入選的8個具體項目來看,金融服務和科技產品項目各有4個,申報機構多為金融機構及其金融科技子公司。”
“深圳的首批4個試點應用表現出很強的地域特點及地域優勢,”張曉燕還指出,“深圳作為對外開放的前沿城市,其創新應用服務於獨特的城市定位,例如,基於區塊鏈技術做境外人士薪酬驗證,提高購匯和匯出業務效率。”
“下一步試點或可考慮三四線城市”
陳文建議,“監管沙盒”試點下一步可能得考慮三四線城市。
他認為,現在的試點城市,除了雄安,大多數是中國的一線城市,或者説準一線城市。本身傳統金融的體量是比較大的,同時當地在技術公司的儲備也是比較多,在以前互聯網金融這一波浪潮中,也是有前期的儲備經驗的,所以獲得金融科技創新試點也是理所當然。但因此,大多數城市,對於金融科技創新的整體訴求,可能比較相同,同時參與的主體類型的包括大型科技企業,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的方向也比較相同。
“因為金融科技創新應該強調普惠性。同時,應當強調金融科技創新試點能不能覆蓋三四線城市的普通人,甚至是弱勢羣體。”他表示。
“在北京,在深圳,試點資源非常好,但並不是説所有的城市都有北京、深圳這些大的金融機構,大的互聯網企業的支持,”陳文認為,“在三四線城市,如果能夠有個比較好的模式的金融科技創新試點,那可能在中國可以去覆蓋的城市就會比較多。這可能是真正具有一種創新的普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