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扼殺中國高科技公司又有新舉措。據報道,美政府將頒佈新規,禁止使用華為等五家中國公司產品的任何公司獲得美國政府採購合同。此項政府採購領域的新措施,再加上之前美政府以知識產權、科技交流和國家安全等藉口推出的各種限制措施,完全暴露了美國政府不遺餘力地追殺中國高科技公司的“陽謀”。
美國政府利用其擁有的市場、科技和安全力量及國家手段,試圖在全球拉下科技鐵幕。在美國持續打壓下,一些國家、特別是部分歐洲國家產生動搖,開始釋放在5G設備採購中排除華為的信號。
美國現政府在高科技領域系統性的“排華”決心和手段,只會強化而不會放鬆,我們要做好充分心理準備。現在的問題是,美國的決心和手段大概能取得什麼樣的效果,除了美國之外還有多少國家會跟隨?這大致取決於三個因素。
一是技術因素。華為等公司的技術在相關領域具有多大程度的不可替代性。例如,在當前最受關注的5G問題上,美歐沒有華為的5G是否可行。從現在的情況看,美國和歐洲國家並沒有很好的技術替代選擇。因此美國和歐洲國家正採取用時間換技術的策略:一方面打壓華為,形成威懾效應,干擾和延緩相關國家部署5G;另一方面加快其他公司的5G技術研發,等到技術成熟後,再進行大規模推廣和替代。
二是市場因素。是否選擇中國高科技產品,市場因素也發揮重要作用。美歐相關公司大都是私營公司,必須要考慮經濟成本。美國這次不惜以政府採購的巨大市場作為威脅,本質上也是讓其他公司考慮成本收益問題。在相關領域美歐公司有兩大成本。其一是沉澱成本。要把已有的中國產品剔除在外,這涉及到巨大的沉澱成本。在歐洲,僅替換已有設備本身可能就達百億歐元,這筆錢誰來承擔是一個重大問題。其二是等待成本。早投入,早受益,早佔據競爭優勢。部分公司在政治壓力之下被迫等待,損失將會更大。如果巨大成本難以承擔,美歐公司還是會遊説政府遵循市場規律,和中國公司合作。
三是戰略因素。美國固然有一定的資源和手段,但中國絕非只能被動挨打。就以此次美國政府採購新措施為例,如果中國也對等規定使用了美國個別公司產品的任何公司無法獲得中國政府採購合同,勢必也會對相關公司形成巨大震懾作用,以免其不考慮代價而執行美國規定。根據相關統計,僅在華美資企業,每年在華銷售額就達4000億美元左右。歐洲等其他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在華銷售額加起來恐怕在萬億美元規模。
中國堅決反對美國為了一己霸權而撕裂國際市場,也不願跨國公司被迫捲入到美國對華各種遏制政策中,遭受額外損失。但是,如果有美國公司或其他國家公司無視市場原則,跟隨美國而直接損害中國利益,中國必將反制。在這個意義上,希望美國公司、其他國家及其公司能維護全球市場正常運行。
無論美國怎麼打壓,在這個戰略相持階段,中國國內5G、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發展不會停滯。相關中國公司本應有的國際市場規模可能受限,但依靠國內巨大的市場仍會支撐相關高科技公司的快速發展。(作者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