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技術“可信可控可解釋”,推動金融科技新深度融合

“我國金融科技智能化趨勢的四大關鍵領域為金融風控、精準營銷、深度服務和金融監管,需要發揮人工智能的‘頭雁’效應,勇闖‘無人區’,推動金融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6月16日,在2020西湖論劍·網絡安全線上峯會“金融安全與區塊鏈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人工智能領域首席科學家潘雲鶴如是説。

當天,以“數治安全 智理未來”為主題的2020西湖論劍·網絡安全線上峯會啓幕。作為峯會分論壇之一,由之江實驗室主辦的“金融安全與區塊鏈論壇”開啓了同步直播。

來自浙江大學、中山大學、華為、螞蟻集團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及資深從業人員共話金融科技前沿熱點,旨在促進金融監管部門、金融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等交流協作,為金融科技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長殷興山現場表示,在新技術的賦能下,金融科技會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價值與動能。但金融科技發展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要引導金融科技的守正創新、健康發展。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將以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為抓手,積極探索監管科技,推動金融科技行穩致遠。

“比如螞蟻金服,通過人臉識別技術、爬蟲技術、知識圖譜等,結合風險控制策略對貸前、貸中、貸後分金融的各個階段進行風險控制,是金融風控智能化的典型案例。” 潘雲鶴認為,人工智能發展在客户服務、風險控制、精準營銷、資產管理、金融監管等方面有很大的滲透性,未來會有進一步深入的應用,覆蓋面也將越來越大。

需要正視的是,金融與技術融合還面臨諸多挑戰與現實鴻溝。“在金融領域要求將業務邏輯的因果關係講得非常明白,比方用數據對某人的信用進行評分,要明晰某個運算模型的運算邏輯,但對金融從業者來説,目前的人工智能算法仍像個未打開的黑盒,影響金融與科技二者融合。”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大數據中心主任韋立堅表示。對此,他認為需加快發展具可解釋性的人工智能技術,真正解決實際金融應用場景問題。

此外,圍繞“金融安全與區塊鏈技術”主題,與會專家展開了深入探討。浙江大學區塊鏈研究中心主任、計算機軟件研究所副所長楊小虎表示,一方面以區塊鏈技術為支撐的數字貨幣興起,對金融安全特別是全球的貨幣安全帶來巨大挑戰。另一方面,區塊鏈構建的信任體系在金融監管體系中可以做到穿透式監管,儘早防範發生大規模的系統性風險。

論壇現場,由之江實驗室聯合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中國建設銀行浙江省分行、浙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科技領域產學研頂尖創新力量共同編寫的《金融科技白皮書(2020)》正式發佈,《白皮書》圍繞金融科技五大關鍵技術,詳解行業發展現狀,全面梳理了我國金融科技行業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發展趨勢,將為我國金融科技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02 字。

轉載請註明: 讓技術“可信可控可解釋”,推動金融科技新深度融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