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投資伊點通 ,作者伊浩鑫説財經
投資伊點通
投資不賺錢,那是因為方法不對;跑不贏市場,也要先與市場保持一致;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努力學習才能不做“韭菜”。 財經讀書匯,收集經典財經書籍之精華,講述投資大師選股之理念,每日10分鐘語音,夯實您的投資基礎。
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再次蒞臨財經讀書匯,今天我們接着講《金融心裏學》這本書。上期內容中我們講到了技術分析中的趨勢線、成交量、旗形和缺口等指標,可股票之間是彼此影響的,僅僅是盯住個別感興趣的股票還不夠,我們必須在更寬廣的範圍考慮市場,研究市場的相似性,或者説是研究其“廣度”。
首先,單隻股票的價格變化可以和“同類”股票做比較。例如,一家保險公司的股票可以和其他保險公司的股票做比較。如果總的趨勢是下跌,那我們可以觀望,更重要的是留意全國性的大盤指數走勢。大盤指數技術圖形通常會透露出比較明顯的信息。有兩種方法比較個股走勢和大盤指數走勢。第一種方法,利用大盤指數圖形作為它自己的指標:如果大盤走勢險峻,我們還是推遲買進個股。
第二種方法,我們可以使用所謂相對大盤指數作為獨立的篩選工具。這種方法是計算單隻股票價格變化相對於大盤指數變化的值。如果個股指數和大盤指數處於完全相同水平,“相對大盤指數”等於100 。如果個股走勢強於大盤,“相對大盤指數”就要超過100 。
研究許多股票走勢時,這個指標是鑑別走勢獨立股票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無論它是上漲還是下跌。如果該指標突然上升,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信號。
其次新高新低指標,這個指標同樣表示市場廣度,它的名字就表明了它的含義。其原理是,觀察有多少隻股票創出了一段時間內(比如過去52 周)的新高或新低。突破前期頭部是非常牛氣的象徵(跌破前期底部同樣是非常熊氣的徵兆)。
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上升市場並不需要不斷增加的新高,但是,如果新高數量在下降,而市場卻在創新高,那就要擔心了。總之,在上升市場,新高必須多於新低。
再次是擴散度。這個指標的波動範圍介於0~100 之間,其計算公式如下:擴散度= 股價立於自身200 日移動平均線之上的股票比例。
這個指標的原理是,股票的完美上升趨勢受自身200 日移動平均線“支撐”。當市場由於某種原因(比如獲利回吐)而下跌時,通常投資者會在200 日均線附近再買回來。這就給出了一個廣為適用的原則:如果大部分股票立於自身200 日移動平均線之上,則牛市一般可以繼續下去。如果擴散度開始下降,而指數仍然在上升或保持不變,這將是個很危險的信號。
接下來作者講到了牛市的反饋環,通過這部分內容我們可以瞭解到一個股市的牛市是如何產生的,參與者的情緒在整個過程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股票市場上漲導致一系列的放大過程,由此誘發一些愚蠢的行為。一個典型例子是事後偏見和後悔。市場漲上去了,我們錯誤地相信我們早就知道它會漲的。一種強烈的內疚感油然而生,股價稍有下跌,便迫不及待地衝進去。
當牛市持續一段時間後,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嚐到了賺錢的甜頭。既然每次投資都能賺錢,很多人更願意把所有的錢(更多)再投回牛市。社會心理學家把這一現象稱為“玩莊家的錢”,這個名詞是從賭場借用過來的。許多在賭場裏大贏了一把的人會一直賭下去,直到輸光為止。因為他們不認為自己賭的是真錢,那是“莊家的錢”。他們將自己最近的收穫與其他財富分開,只在腦海中承認這筆錢,這筆錢專門用於賭博。
隨着股價的穩步上漲,上市公司也將從中受益。股價不斷上漲,高高在上,上市公司很容易籌集資金(比如發行可轉換債券),這筆新的資金將投向商品和服務業,其他公司的股票也將上漲,融資也更容易。經濟基本面開始支持金融趨勢。
所有這些當然逃不過媒體的眼光,媒體主要專注於報道大眾心態,它們的加入使牛市更加有理。這還受到金融分析師的影響。在強大的羣體的壓力下,分析師們給出更多的買進建議,而賣出的聲音越來越少。
牛市中成交量直線放大,日益增加的成交量對銀行和券商來説真是大喜事。他們僱用更多的人推銷他們的材料,接觸更多的客户,鼓勵客户買進更多的股份增加的證卷交易。
當人們在證券市場賺到錢後,他們開始富有起來,每次賺到錢後,他們有更多的錢投向市場。市場於是在不斷循環的資金流或金融流動性的推動下進一步上漲(圖17–8)。
當牛市最終發展成為金融泡沫時,可能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諄諄告誡。然而,錯誤的輿論導向給大眾留下錯誤的印象,即大多數人同意他們的多頭看法,事實也是如此。
當大多數最有經驗的投資者開始看空時,金融泡沫的最後階段來臨了。但是很難確認準確的轉折點,由於市場有時繼續上揚,超過預期值,他們還必須止損,買回股票。這就產生了最後一搏——價格的瘋狂上漲——大頂就要出現了。
金融泡沫是一個瘋狂的牛市。在這個牛市中,所有的正反饋過程交織在一起,產生強大的內在動力,使得價格瘋狂上漲,遠遠超過任何一種經濟理論可以接受的價格。最終這種市場會令我們想起“龐氏騙局”,即絕大多數利潤取決於先到者把手中的貨賣給後來的新投資者的能力,而不是來源於上市公司創造的現金流。與傳統的“龐氏騙局”一樣,當不再有新投資者接手時,整座大樓就要坍塌。
然而,這樣一種金融泡沫並不是犯罪行為。揭開它的層層內幕,本質上很像一座金字塔,但是又沒有哪位龐氏先生來策劃這一切——成千上萬的人都參與其中。人們往往將這場災難歸咎於那些在股市上漲時推薦買進的人(主要是銀行和金融分析師),或那些在頭部逃頂的人(往往是富有經驗的對沖基金)。那些推薦買進的人會為自己辯解,他們只是犯了一個誠實的錯誤,或者他們的意思是隻有個別股票能夠跑贏其他股票。他們常常會提到自己正確的時候。那些逃頂成功的人士更會為自己辯護,低買高賣實際上是維護市場穩定的一種方法,這樣做使得市場更有意義。而且他們會説,正是那些低賣高買的人導致市場過激的波動。
“有限度地虧,無限度地贏”,這條原則在一個由正反饋環趨勢主宰的市場很起作用。如果這條原則得到普遍遵循,那麼在牛市中成交量將很小,而熊市成交量將大幅增加。然而,事實恰好相反:牛市的成交量一般大於熊市的成交量。
這是什麼邏輯呢?答案來源於人的心理(不是邏輯)。為了理解這個問題,我們來看一個經常用到的心理實驗。設想你回答下述問題:
600 人感染了一種致命的疾病,有以下兩種藥物可供選擇:a 可以挽救200 人的生命。B 有1/3 的概率治癒所有人,2/3 的概率一個也救不活。你選擇哪種藥?選擇a,你確信你能救活200 人;選擇B,你要賭可以救活多少人。因此,這個選擇很容易:72% 的受訪者選擇a。你不敢賭你可以救活多少人。
下面是另外一個問題:600 人感染了一種致命的疾病,有以下兩種藥物可供選擇:a 肯定致400 人死亡。B 有1/3 的概率治癒所有人,2/3 的概率一個也救不活。你願意選擇殺害400 人嗎?不會,至少還存在救活所有人的可能性。對於這個問題,只有22% 的人選擇a。
這個有趣的實驗是由卡尼曼和特維斯基於1981 年首先進行的,實際上這兩個問題完全相同,只是表達的方式有所差異而已。第一個的重點在於收益,而第二個的重點在於損失。這兩個科學家利用這個實驗以及其他類似問題得到如下結論:人們對於收益和損失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即:人們更願意賭損失而非收益。
我們來看上述結論是如何應用在金融市場的。假設你買的股票已經出現虧損,你怎麼辦?你會和其他大多數人一樣,賭它總有一天還會漲回來。現在再假設,你買的股票已經獲利,這次你不會再賭了,你的做法很簡單:立刻賣出,落袋為安。
由此我們可以引出接下來的內容,預期理論。對於相同的所得和所失,我們對所得看得更重,這一事實叫做預期理論。這個理論最早由卡尼曼和特維斯基於1979 年提出,它可以解釋為什麼牛市的成交量要大於熊市。至於具體的解釋內容,我們留到下期接着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