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發展成趨勢 代表委員熱議消費回暖潛力
據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介紹,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2萬億元,同比增長8%,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57.8%,拉動GDP增長3.5個百分點,連續6年成為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面對疫情衝擊,消費更成為經濟穩增長的“壓艙石”,也成為全國兩會上的焦點話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提高居民消費意願和能力。支持餐飲、商場、文化、旅遊、家政等生活服務業恢復發展,推動線上線下融合。
多位代表委員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促消費是當下政策擴內需的重要着力點,應多措並舉,通過發展消費新模式等多種方式,打好促消費“組合拳”。
新型消費模式展現強大生命力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日前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造成影響,消費領域首當其衝。與此同時,新型消費還在擴容發揮作用,包括網上消費、電子商務等,保障了14億人民的基本生活,也助力了企業復工復產。
全國人大代表、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消費領域,受疫情影響消費數字化轉型和產業數字化升級,信息消費、網絡消費、平台消費、智能消費等新興需求快速成長,以互聯網經濟為代表的新動能顯現出強大生命力,社交零售、直播帶貨等新消費增長勢頭強勁。
“網絡平台所引領的新零售、新消費的作用會越來越大。”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校丁元竹教授表示,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要實現徹底轉變,必須通過做大做強國內消費市場,形成內部循環。而網絡平台在推動內需、拉動消費方面的空間非常大。
“從中國經濟發展的思路看,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凸顯。其中平台經濟的作用將非常有前途,它代表了未來趨勢,生命力非常強。”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商業大學副校長邱立成表示,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也決定了新消費是大勢所趨。另外,從消費羣體來看,年輕人越來越適應數字化發展,而他們就是未來的消費主體。因此,從技術代替以及消費羣體代替來講,平台經濟都代表了一種前進的方向和趨勢。
消費券或成經濟復甦“藥引子”
據記者瞭解,從3月份以來,為了提振消費,全國各省、市陸續發放電子消費券,投放於餐飲、信息、圖書等行業。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消費券可成為經濟全面復甦的“藥引子”,能夠用較少的財政投入實現公共消費拉動私人消費的擠入效應。
“應該儘快形成消費券發放指南。將做得比較好的地方做法集成經驗,形成規則、指南,幫助政府制定政策。”劉尚希強調,消費券政策是短期消費政策工具,促進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才是中國消費政策的中長期目標。
發放消費券是政府通過轉移支付增加居民消費,通過消費增加帶動企業生產,提供就業崗位,再促進消費兒形成良性循環的行為。消費券怎麼發放才能直接發到老百姓手中,到消費者手上,讓大家在購物的時候直接享受優惠?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工商聯副主席周桐宇則強調數字消費券需精準發放。
全國人大代表、溧陽市委書記、市長徐華勤告訴記者,消費券的發放,在推動當地生活服務業復甦時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實際上傳遞的是一種信心,尤其是在經濟還沒有實現全面復甦或者是全面推進的情況下,消費券的發放,激發了對疫情防控取得成效的信心。更重要是帶動了住宿和餐飲的復甦。”
提振消費與擴大投資有效結合
這些年,“供給側改革”是個很熱門的話題,原因在於,我國市場的供需兩端還不完全匹配,由此帶來的直接影響是購買力外流。
無論是各項舉措促消費,還是新型消費方式的湧現,都展示了內需的巨大潛力,而擴大內需一定要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結合。
“供給和消費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佔斌認為,兩者必須配合,有強烈的需求就會創造出更強烈的供給,反之,供給也能引導消費的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中説,“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民生導向,使提振消費與擴大投資有效結合、相互促進。” 在全國人大代表、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朱晶看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能滿足需求的升級,也要能創造需求:“供給側改革是我們必須要走的路。現在的供給側改革,不僅僅是要針對消費者已經存在的需求,甚至是要針對目前還沒有、但是今後應該會有的一種需求。某種意義上來説,我們要超前地去創造需求,所以給供給側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疫情的衝擊,給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生調整和變化已成定局,擴大內需刻不容緩。
張佔斌認為,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必不可少,中國應該把總需求和總供給都考慮在內,形成一個系統化的框架。內需體系,實際上是一個國民經濟的循環體系,必須從這麼一個高度來看待,要按照一個大的體系來構建。“當然我們這個內需體系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完全孤立於國際市場的。我們主要是為了防範國際市場上出現極為特殊的變化,我們提早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