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於日本有這樣的一個印象:日本屬於島國,土地稀少,糧食很貴,水果也很貴,大多數糧食靠進口維持。也難怪,從課本以及生活當中得到的知識來看,上述的説法或許沒有錯誤的地方。現在全世界都受到疫情的影響,商業活動受到極大的限制,日本糧食如果大範圍依賴進口的話,那麼就會有可能產生“糧食危機”。可是現在日本依舊風平浪靜,對於糧食並未有多少人提起,其實日本的農業並非我們想象的那樣。無論從哪個角度來分析,日本即便是土地稀少,也不會引發糧食危機,就是因為這個國家叫做“日本”。
糧食自給率的“貓膩”
1946年日本戰後的第一年,當時日本的糧食自給率為88%;1965年,糧食自給率為73%。之後逐年下降,2000年以後,日本的糧食自給率一直維持在40%左右,去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日本的糧食自給率為37%。這是一個什麼水平呢?我們對比一下海外來看一下。
加拿大的糧食自給率為264%;澳大利亞為224%;美國是130%;法國是127%。這些數值與日本的37%相比,簡直是天差之別。2010年,日本執政黨提出截止到2020年將糧食自給率目標提升到50%,可是在2015年將這個目標又降低到了45%。日本糧食自給率為何一直下降?難道日本就不擔心所謂的“糧食安全”嗎?答案是否定的。日本糧食自給率下降,與日本人飲食生活發生變化有着很大的關係。
曾經日本人的主食為米,戰後日本復興以後,飲食生活也逐漸歐美化,米的消費逐漸減少,而對於肉和麪包的需求逐漸增加。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發佈的數據來看,日本米的自給率是100%,牛肉是36%,豬肉是49%,雞肉是64%。不過,如果排除外國產飼料餵養的牲畜的話,只有不到10%的自給率。除此之外,日本其他品類的自給率為小麥14%,大麥9%,大豆7%,果實38%,砂糖類34%,油脂類13%等。
從這個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米的自給率是100%,即便是其他品類生產萎縮,日本的大米也是可以實現國內供應的,這就是最終底線,可是這個底線隱藏在許多品類當中,如果不將數據拆開,就無法知道日本的大米,是不需要進口的。
另一個“貓膩”就是日本的計算方法,日本採用的計算方式是“卡路里基準”,不同品種的重量和人體所需熱量為基準,計算方式是:國民一人一天需要的國產熱量÷國民一人一天的供給熱量×100。
其實這個計算方式就是會人為地拉低糧食自給率數值,比如進口的餌食餵養的雞鴨牛並不會算入進去;並且,日本每年大約有2000萬噸的食物廢棄,雖然沒有被人食用,但是這部分會放在分母當中,自然供給率就會低。
國際標準的計算方式是:國內食物生產總額÷國內消費量×100
如果以這個標準來看的話,日本的食品自給率為66%,英國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算比日本還低,只有58%。如此來看,日本的糧食自給率並不低!然而很多人並未認識到。
所以,日本糧食自給率雖然看着很低,也不會發生糧食危機,因為數據比實際要難看很多。
發達國家一般不會發生糧食危機的原因
除了日本的數據統計方式不同以外,日本不會發生糧食危機的原因還有一點,那就是日本是發達國家。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是發展中國家,農業生產方式是什麼樣的呢?以我國為例,雖然有些地方有一些機械設備進行土地耕作,可是更多的時候需要人來支撐,在發展中國家,勞動力以及從事農業人口的數量,直接關係到糧食的產量!但是,發達國家又是另外一種方式。
發達國家農作物生產往往是機械化為主,可以參考北海道,一般不怎麼會需要勞動力。穀物是土地集約型的產業,農場越大,土地越大,機械化程度也就越高,生產成本越低。這是發達國家的農作物邏輯!
在畜牧業日本也推進機械化養殖,全國只有4000多家養豬農户,卻培育出了900萬頭豬,平均一家農户養育2000頭以上。養雞農户只有2000户左右,卻養殖了7億隻雞!這就是日本的養殖業,已經成為了“工廠生產”的方式,這種方式類似於製造業,並不會受到自然環境等影響。
在發展中國家,這樣的模式難以通行,因為無論是資本投資還是機械化程度,都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比。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發達國家一般都是糧食肉類出口國家,特別是大宗貿易,而發展國家大多都是進口國家。難道發達國家的人吃得少嗎?肯定不是的,而是他們產的多!
結束語
從這兩點來看,日本雖然土地稀少,人口勞動力少,但是並不會發生糧食危機。其生產效率以及基礎自給率早已經確保!現在日本市場上售賣的穀物以及水果,從海外進口的有很多,可是想要賣到跟日本產的同一個價格,難度很大。一般進口商品會比較貴,可是在日本,進口商品反而更加便宜!説明日本市場是可以經受住衝擊的,這也是日本對於農業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