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8月,國家開始實施火炬計劃—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明確提出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從1991年開始,全國多地陸續獲批建立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生物醫藥園區也應運而生,成為了高新技術開發區中的醫藥產業載體。
過去的三十年見證了第一批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的崛起。隨着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成熟,越來越多有獨特技術的初創企業湧現,也有越來越多的地區開始重視生物醫藥產業,並興建生物醫藥產業園區。
如今的環境已與當年大不相同。頭部園區已經形成了聚集效應,持續吸納優質企業進入園區中。而新成立的園區缺乏企業服務經驗,也缺乏對醫療產業的理解,初入產業之時,難免會遇到些困難。
動脈網通過對產業集羣的走訪和調研,基於重新審視中國的生物醫藥園區格局,以及頭部園區的發展歷史,試圖為新入局的園區,找到破局之法。
四大產業集羣逐漸形成
經過三十年的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在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區初步形成四個產業集羣,各自圍繞着自己的中心園區,向外圍輻射。
每個產業集羣都有帶有自身特色的幾個頭部園區,比如環渤海地區的中關村生命科學園;長三角地區的張江藥谷和蘇州BioBAY;珠三角地區的深圳國際生物谷和廣州國際生物島;以及中西部地區的武漢光谷生物醫藥產業園和成都天府生命科技園。
頭部園區的聚集效應非常明顯。良好的創業氛圍對於初創企業來説非常重要,而且大多數已經形成規模的園區都已經誕生了上市公司或具備上市資格的頭部企業,類似的孵化經驗對於初創企業來説非常有吸引力。
圍繞頭部園區,一大批二線園區也已經形成規模,比較典型的包括蕭山經開區,泰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天津濱海高新區等。一二線園區,聯同周邊分佈的其他醫療產業園區,構成了一個區域的醫療產業生態。
基本要素:政策、資本和人才
園區的基礎屬性是為企業提供適合自己當前發展的空間。園區提供的空間面積、配套設置、價格、政策扶持力度都會影響到入駐企業的積極性。而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當地對產業的政策扶持。國內頭部園區大多是依託了本地高度支持的政策走向,並且政策一直在根據本地產業發展情況進行更新。
舉例來説,上海在2018年發佈了《促進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北京在2019年印發了《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工程三期實施方案》;成都在2019年印發了《促進成都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蘇州在2020年3月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完善打造生物醫藥產業地標政策。
已經形成了生物醫藥產業規模效應的地區,還在通過持續更新的政策推動生物醫藥產業,足見政策對於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投資機構對產業集羣的發展起到很強的推動作用
在解決了政策問題之後,園區需要為企業解決的第二個基本條件是資金問題。
對於生物醫藥企業來説,持續多年的研發週期和鉅額研發費用,幾乎不可能避免。大多數藥企在產品上市之前,甚至第一款產品上市後的一段時間內,都可能處於虧損狀態。因此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本的扶持。
資本總是傾向優勢地區,發展迅猛的地區因此能獲得更多的資本。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形成持續正向循環,使得該地區的產業發展的越來越好。從2019年底動脈網對投資機構所在地的統計中可以看出,醫療領域發展迅速的省份,無疑都吸引了大量的投資機構進入。
如果園區能夠與本地或外地的基金機構合作,一方面園區能快速聚攏部分企業資源,將機構的被投企業引入園區;另一方面,新入園的企業也可以與機構更快的接觸,更容易達成投資意向。
而創業企業需要解決的第三個基本問題,就是人才。
人才既包括了高素質員工的招聘,也包括了尋找合適的創業夥伴。合作伙伴的需求量不大,篩選的標準也並不穩定,園區很難幫助企業物色合適的人員。但是高素質員工就像機器上的零件,不僅要質量高,而且需要持續供應。
高素質員工最主要的來源,就是高校畢業生。動脈網在2019年底的統計中發現,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如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地,重點高校數量多,人才得以持續輸出給當地企業,幫助企業快速發展。
而單個企業與高校的接觸機會其實比較少,主要也都集中在畢業季。因此,作為園區的運營者,可以與周邊高校進行聯動,通過沙龍、講座、見面會等形式,促進園區內企業與高校之間的互動,形成高校輸送人才的一條重要通道。
孵化器幾乎成標配
政策、資本和人才,對於企業來説,只是基本要素。園區想要從眾多競爭者中脱穎而出,還需要更多吸引創業者的亮點。
對於期望吸引初創企業入園的園區來説,孵化器幾乎是必備項。
孵化器能否真正為初創企業提供幫助,可能直接影響到初創企業的入園積極性。孵化器的職能做得太深,園區的運營成本可能太高;做得太淺,又不能滿足初創企業的需求。 如何在建設孵化器的過程中保持平衡,是園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之一。
中關村在早期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中,就藉助孵化器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中關村的生物醫藥產業主要集中在位於北京昌平的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中。在2001年,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就開始醖釀園區孵化器項目。雖然孵化器現在已經幾乎成為了園區標配,但是對於當時那個時代來説,這一意識無疑是超前的。
中關村生命科學院孵化器的前身,是北京市科委與北京醫科大學共同於1997年建立的北京生物醫藥高科技孵化器(簡稱:北聯孵化器),主要從事生物醫藥產業的開發、轉讓和企業孵化,是國內第一家成功運作的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
在北聯孵化器的助力下,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在2003年5月,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孵化器就正式投入使用。為保證孵化器的良好運行,中關村也與北聯孵化器聯合組建了孵化器經營公司,專門負責運營管理。
北聯公司專業孵化管理軟件體系和技術人員整體加入新組建的公司,形成八大專業孵化器平台。包括早期的項目篩選服務、新藥研發過程中的中試服務、工藝技術服務、臨牀研究服務、新藥申報代理;幫助項目融資的風險融資服務;還有運營管理方面的中介服務和工商管理服務,幾乎滿足了所有初創企業的需求。
再加上京津地區各大高校提供的源源不斷的人才,中關村的孵化器可以全方位為企業提供孵化支持。其模式,像極了當下熱門的一站式深度孵化。
園區內產業鏈搭建
有了孵化器,意味着園區擁有了為入園企業提供服務的基本能力。但是如果想要再進一步,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合作機會,構建上下游產業鏈可能是園區的最佳選擇。
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鏈能讓園區及其周邊的企業形成協同關係,促進行業內合作。產業聚集能顯著降低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成本,這點在製造業上可能更加明顯,但在醫藥產業同樣重要。
上下游聚集之後,可以讓企業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如今的投資機構在佈局產業時,也越來越傾向於讓自己投資的企業形成互補關係,互相配合打通產業鏈。其好處在於,上下游企業可以產生協同關係,能更有力的促進佈局產業鏈中核心企業的產品落地。
動脈網統計了在科創板上市,和在港交所新規執行之後在港交所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發現有60%的企業都地處江浙滬一帶,屬於長三角產業集羣。這一批上市的企業,大多在從事創新藥研發相關的工作,長三角地區由此也成為了中國創新藥產業的聚集地。
作為長三角產業集羣的“老大哥”,張江藥谷在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發展中極具代表性。張江藥谷發展中的關鍵點,就在於利用外企資源,在自己的園區內及周邊地區,形成了完整的醫藥產業鏈。
張江藥谷以藥為名,藥品自然是其重點發展的細分領域。張江藥谷在早期吸引了大量的跨國藥企進駐,可能與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的定位也有關係。1994年,羅氏製藥成為首家進駐張江藥谷的跨國藥企,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進入21世紀之後,跨國藥企在中國的佈局進一步加速,張江藥谷則成為了其第一選擇。2005年前後,諾華、輝瑞、阿斯利康等跨國藥企先後在張江設立了研發中心。至今,全球十大藥企中已經有8家在上海建立了研發中心。
跟隨這些跨國藥企一同成長起來的,是中國的研發外包服務產業。跨國藥企在中國的研發和生產需求不斷攀升,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外包訂單。如藥明康德、美迪西、泰格醫藥、合全藥業等CROCMO企業在上海及其周邊地區迅速湧現,並且快速擴張。
張江藥谷因此產生了完善的生物醫藥產業鏈,讓初創藥企可以藉助於周邊的力量快速推動產品研發。
在2010年前後,中國迎來一次海外學者歸國潮。大量在國外藥企中輾轉十幾年的高水平人才回到國內,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信達生物、君實生物、亞盛醫藥等都在這一時期誕生。張江藥谷搶先一步做好了準備。從2009年開始,張江藥谷逐步在自己園區中建立了孵化平台,包括生物技術平台、研發外包平台、設備共享平台等,為剛成立的創新藥企提供全方位幫助。
張江藥谷的發展路徑非常明顯,先通過上海的地理區位特質吸引跨國藥企入駐,推動本地生物醫藥產業形成鏈條,然後賦能創新藥企業,讓創新藥企安家落户。
雖然整條發展路徑的源頭是吸引跨國藥企入駐,但其實發展中的核心在於形成合同外包產業鏈。之所以上海張江會從吸引跨國藥企開始,是因為當時中國的研發外包產業還處於萌芽期,需要來自國外的訂單刺激行業成長。上海的地理區位又適合國際交流。
如今,中國的研發外包產業已經非常成熟,新園區想要切入創新藥領域,很容易就可以吸引到CRO/CMO企業入駐。這些研發和製造的外包服務,也可能會被整合進入園區的孵化器系統,作為園區對企業的支持出現。但是無論以怎樣的形式,在產業鏈上為企業賦能,對於園區的招商引資來説,都非常重要。
優質服務切入創業者痛點
孵化器和產業鏈,連同園區內的基礎設施,都可以算是園區為企業搭建的硬件平台。除了要將硬件平台做好,園區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軟件”,為園區內的企業提供更好的園區服務。
在2019年發佈的《2019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競爭力評價及分析報告》中,蘇州工業園區排名在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綜合競爭力的第三位,僅次於中關村和上海張江,產業競爭力排名更是位列第一。只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就做到與頭部園區比肩,蘇州BioBAY與其他園區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特色的園區服務。
在張江藥谷成功之後,圍繞着完善的產業鏈,江浙滬地區開始湧現出大量切入生物醫藥產業的園區,如蕭山經開區、泰州中國醫藥城等。但是若要説發展最迅速的,必然是蘇州BioBAY。
2007年蘇州生物納米科技園正式啓用,2017年正式更名為蘇州生物醫藥園BioBAY。BioBAY在發展中的關鍵就是關注人才,吸納人才,並通過自己優質的服務留住人才。BioBAY一面通過蘇州的“招才引智”計劃在園區周邊聚集了大量國內外的高校和研究院,又通過與華人行業協會的互動來吸引人才;另一面又通過人才政策和資金補貼留住人才。
一面開源,一面截流,人才像是通過了一個漏斗流入BioBAY園區中。
被吸引到BioBAY的人才很快就感受到了BIoBAY獨有的服務風格。持續關注創業者的需求,並通過自己的方式滿足創業者們紛繁複雜的需求,BioBAY的人文關懷讓創業者進入之後就不再想離開。
創業者需要資金,BioBAY就在園區內建立了BioCAPITAL,匯聚國內外優秀的風投機構;海歸創業者需要解決子女上學的問題,BioBAY就建立了一所海歸人才子女學校;創業者有與服務部門進行溝通的需求,BioBAY又建立了面對客户的一站式服務中心,為創業公司提供公司註冊,環保諮詢等多方面的零距離服務。
創業者們的需求不斷變化,BioBAY服務的內容和方式也在不斷調整。現在的BioBAY提出了“專注、聯合、創新”的3C理念,希望能完成從服務型團隊到服務型社區的轉變,為企業提供更深度的服務內容。
明確園區定位,切入特色細分領域
基於以上,從過往園區發展的經驗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一些園區在運營方面,應該着力發展的要點。有些要點甚至已經可以被看作園區服務中的必備要素。
1.配合地方配套政策,拉動產業發展;
2.引入資本,扶持初創企業;
3.與周邊高校溝通,建立人才橋樑;
4.建立孵化器,全方位輔助園區企業成長;
5.構建產業鏈,促進上下游合作;
6.保持對創業者需求的關注,用優質服務為其解決後顧之憂。
除了從以往的經驗入手之外,想要快速吸引產業目光,園區或許應當結合自身情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細分領域切入。
熱門領域,如生物製藥、基因檢測等中的優質企業早已被頭部園區吸納。頭部園區已經形成了自身在相應領域的產業鏈佈局和配套設施。新入局的園區想要從這些頭部園區手上爭搶優質資源非常困難。
實際上醫藥產業的細分領域紛繁複雜。生物製藥初創企業可能需要實驗室平台來輔助其早期發展;醫療器械行業可能需要更高規格的實驗室環境用於搭建實驗設施;醫藥製造業可能需要大面積的廠房來進行產品生產。
每個產業都在醫療領域中扮演着同樣重要的角色,即使是頭部的園區也很難同時滿足不同領域企業紛繁複雜的發展需求。這也就給了新生園區留下了切入機會。
我們在這裏根據梳理了4個新園區可以着力發展的方向,可以成為新園區在方向選擇上的參考。
1.創新生物藥產業
以免疫細胞治療為代表的創新生物藥正在逐漸成為生物醫藥產業的熱點。2019年3月衞健委發佈《體細胞治療臨牀研究和轉化應用管理辦法》,標誌着免疫細胞治療產品的臨牀試驗路徑終於有據可依。
根據動脈網的統計,國內佈局細胞免疫治療的企業已經有80家,融資總額達73.5億元。2020年5月,中國免疫細胞治療企業傳奇生物成功登陸納斯達克,成為第一個上市的中國免疫細胞治療企業,並且上市首日漲幅超過60%。這些數字都表明,雖然目前為止國內還沒有免疫細胞治療產品獲批上市,但是資本市場非常看好這一領域的發展。
除了免疫細胞治療產業之外,基因治療、小核酸藥物等其他創新生物藥產業也備受資本關注。重慶、浙江、天津等多個省市也都在相關政策中提及要鼓勵創新生物技術發展。而且創新生物藥產業的主要研發過程都在生物學實驗室中進行,對於園區公共平台的需求相對統一。因此園區發展中可以考慮以創新生物藥產業作為核心,構建產業生態。
2.高值耗材產業
從2018年開始的藥品帶量採購,已經蔓延到了高值耗材領域。長期以來國內的高值耗材大量使用進口產品,實現國產替代是當前高值耗材領域的主題。
國家醫保局在2019年發佈的《國家醫療保障局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6395號建議的答覆》中表示,下一步國家衞生健康委將配合相關管理部門建立耗材一致性評價機構。而就在一週前,國家醫保局在6月5日發佈了“醫保醫用耗材分類與代碼數據庫第二批醫用耗材信息”,推動統一的醫保信息業務編碼標準又往前前進了一步。根據動脈網的統計,截至2020年5月26日,共有262款醫療器械進入了創新器械審批程序,其中144款屬於高值耗材,佔總體的54.96%。
從政策層面的導向可以看出,高值耗材的國產化勢必會成為下一階段國內醫療企業行業的發展重心,因此可能會成為園區切入醫療領域的一大發力點。
3.醫療信息化產業
2020年5月22日,醫政醫管局發佈《關於進一步完善預約診療制度加強智慧醫院建設的通知》,其中提到要求二級以上醫院普遍建立預約診療制度,而且重申加強智慧醫院建設。
近幾年有關部門發佈的政策中屢次提到智慧醫院建設。2019年3月,國家衞健委還專門引發了“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確定了5個類別共17個評估項目,對0-5級智慧醫院進行了明確的定義。
一系列政策的發佈推動着醫療信息化產業加速發展。動脈網進行的2019年公立醫院信息化招投標數據統計顯示,僅中國政府採購網公開的2019年醫療信息化招標採購中標數據就有5628條,同時估計2019年醫療信息化市場規模可達約600億人民幣。對於這一目前快速發展的產業,新入局的園區還有很多切入機會。
4.中醫藥產業
201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其中除了提到發展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中藥質量安全監管法律制度、優化中藥註冊管理等方面以外,還專門提到中醫藥醫保支付、中醫藥信息化體系建設等,促進中醫藥融入到更廣泛的醫療體系中。
國家在近幾年持續推動中醫藥產業發展,部分有中醫藥產業基礎的地區也已經響應國家號召開始佈局中醫藥園區。比較知名的如安徽亳州市,2018年中醫藥產業規模已經突破了1000億。因此如果當地在中醫藥方面有比較好的基礎,向中醫藥方向發展也是園區不錯的選擇。
近
期
推
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