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通常被視為經濟晴雨表。
但這一理論,在一些重大災難時刻,戰時情況卻恰恰相反。
近日,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National Stock Exchange)的首席執行官Vikram Limaye強調對於美股,以及印度股指上漲的擔憂。
他指出,這種股指與實體其實是背道而馳的,他説:“從這個角度看,市場似乎與實際情況和世界大多數經濟體實際面臨的不確定性沒有聯繫,但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流動性驅動的。在另一個層面上,在許多市場上,該指數並不能真正代表大盤。”
正如Leuthold集團的Jim Paulsen指出的那樣,這樣詭異的局勢,就像大蕭條一樣的崩潰為戰時式繁榮奠定了基礎。
迄今為止,央行們累計提供了總計24萬億美元的流動性支持,這相當於全球GDP的四分之一。美銀美林預計,這一數據明年年底之前將擴大到28萬億美元(不包括中國央行提供的流動性)
如此巨大的流動性,讓多個經濟體的負債與GDP比例大幅攀升的同時,錢卻源源不斷注入金融機構,實體經濟所得有限。
這樣的做法,就是飲鴆止渴,無論是貨幣刺激還是財政刺激,其可持續性顯然都令人擔憂。
已經出現這方面的跡象,例如美國萬億的刺激政策在7月31日已到期,可下一輪刺激談判幾周過去了依舊陷入僵局,這種對立正在形成潛在的危機,金融再沒有源源不斷的美元輸血,崩盤隨時可能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