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帶來巨大沖擊,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普遍面臨供求承壓、資金緊張等現實難題。
2020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全國政協委員、祈福集團副董事長孟麗紅接受了時代週報記者專訪。作為民營企業家代表,孟麗紅認為,目前市場主體的生存狀況和就業形勢都受到很大沖擊。抓防控、抓經濟、促消費是當前重要任務。
“一是降低企業税費負擔;二是對企業購進的防疫用品費用給予財政補貼;三是對防疫時期的物業公司、醫院、餐飲等給予補貼。”孟麗紅建議,應降低信貸成本和貸款門檻,適當下調貸款利率、減免手續費,緩解企業資金流動性困難;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增加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減少企業資金壓力。
建立大灣區就醫系統
時代週報:就個人觀察,今年全國兩會和往年有何不同?
孟麗紅:從內容及形式上看,今年兩會一切從簡,全體會議和小組會議都作了相應壓減;部分報告提前發出詳細版,大會當天則用簡單版;以往討論可能面對面比較多,現在有些分論壇採取了視頻的形式,與外界溝通還有直播、雲採訪等。
今年兩會在全球疫情背景下召開,感受非常不同。開幕會全體與會人員默哀1分鐘,對疫情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表示深切哀悼,讓我深受震動。
我們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成果,但疫情也帶來了很大挑戰,而今年又是全國建設小康社會和脱貧攻堅的決勝年,在這些重大考驗面前,作為政協委員更深切感受到緊迫感、責任感。
時代週報:作為長期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的政協委員,今年兩會你帶來了哪些相關提案?
孟麗紅:今年我提交的是《關於深化粵港澳醫療服務對接的提案》。
隨着大灣區醫療技術進步,大灣區醫院得到更多港澳居民認可。但粵港澳醫療互通存在就醫信息對接、醫保費用報銷、醫院救護車跨境轉運、醫療糾紛處理機制、醫生資質互認及檢查結果互通等障礙。
個人建議:一是建立大灣區就醫信息系統;二是拓展港澳醫保保障地域,擴大對大灣區醫院的覆蓋;三是建立粵港澳患者轉運聯絡辦,並在大灣區各城市中指定醫院作為港澳患者轉運機構;四是建立內地醫院對港澳患者醫療投訴的處理機制;五是加強內地醫生的規範化培養,推進醫生執業資質互認及檢查檢驗結果互通、互認;六是建立大灣區重大突發事件應急響應聯動機制。
制定統一示範法
時代週報:作為民營企業家的代表,你如何看待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於民營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
孟麗紅:一是為粵港澳大灣區民營經濟打破發展壁壘,加快推動民營企業的資源互通、機會共享、技術交流、資金流通等;二是優化民營經濟的產業結構,民營企業也會在此期間加快推動自身產業升級,提高核心競爭力;三是為民營經濟提供更具創新力的人才資源。
時代週報:和其他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涉及三個關税區、三種貨幣、三種法律制度。如何在上述挑戰下更好推進大灣區的建設?
孟麗紅:建議制定統一示範法,逐步減少區際法律衝突,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先通過非立法的、非強制性的方式,達成一致的規範、示範效應,並形成行業習慣,最終被法律吸收或形成統一立法。
在制定主體上,可以由內地、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在貿易領域、法學領域和其他領域的專家、政府專業人士等組成特別工作組,制定統一示範法。
降低企業税費負擔
時代週報: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沖擊。你是否也帶來了相關提案?
孟麗紅: 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取得了重大成果,但過程中也暴露了一些短板,如醫療物資儲備制度具有侷限性且落實不足、儲備數量不足且欠缺分配機制、儲備類型單一、儲備信息化不足等。
個人建議,應該落實醫療物資儲備主體責任,合理規劃儲備區域;加強醫療物資儲備管理,做好全方位的管理工作,把“疫情防控醫療物資全國統一調度制度”納入《傳染病防治法》修訂議程,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強儲備主體多元化,政府和社會共同參與。
時代週報:對於疫情過後的工作重點,你有哪些建議?
孟麗紅:一是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穩定就業;二是促進線下的體驗式多元消費,拉動多鏈條發展,促進主體市場、保就業等的發展;三是對那些集中吸收了貧困人口就業的市場主體,要重點監測和關注,精準施策,在“六保”“六穩”的同時維護好我們前期的扶貧成果。
時代週報:疫情之下,廣大中小微企業運營更加艱難。對此你有哪些紓困建議?
孟麗紅:一是降低企業税費負擔,延期繳納税款、減免企業税費、免税退税;二是對企業購進的防疫用品費用給予財政補貼,或加計抵扣税;三是對防疫時期的物業公司、醫院、商業、酒店、餐飲等經營損失、免租損失等,給予補貼。
同時,建議降低信貸成本和貸款門檻,適當下調貸款利率、減免手續費,緩解企業資金流動性困難;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增加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減少企業資金壓力。
在政策支持及審批支持方面,建議加大對互聯網軟件產業及醫療產業的政策扶持,助力互聯網醫療工作全面升級;針對建設工程及相關業務流程較多的政府審批業務,加大推廣採用電子信息化技術,減少業務辦理週期;在社區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如物聯網、人工智能和5G等,形成基於信息化、智慧化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新形態、新模式。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