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四載“追夢”一朝成空 國華人壽“隱憂”何解?

由 谷太枝 發佈於 財經

精心準備了4年,劉益謙的保險上市夢還是落空。

這位素有“資本獵豹”之稱的大佬,4年前就籌劃把國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整體上市。不過,市場的風雲變幻,讓其步步為營的計劃戛然而止。

01

抄底救市,埋下伏筆

幾天後,劉益謙在朋友圈發了一段長文,把自己稱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壯大的既得利益者,理應參與維穩,並且聲稱已經在股市裏砸下十億,隔天將繼續加倉。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劉益謙表示想為救市盡綿薄之力:“自己最驕傲的事兒,是對自己的兒子説,自己當年參與了穩定市場。”

根據《每日財報》的統計,與劉益謙救市呼應的,是二級市場頻繁傳出國華人壽舉牌的消息——7月份拿下天宸股份、國農科技、有研新材;8月,拿下東湖高新,華鑫股份,新世界,加上對海航科技、鴻達興業和龍宇燃油3只股定增,短短兩個月,國華人壽就砸下了高達65億險資。

也正是這場救市,為接下來國華人壽遭遇的種種困難,埋下了伏筆,並迫使劉益謙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持續為國華人壽尋訪資本活水。

《每日財報》注意到,2016年一季度,國華人壽持倉報表資產浮盈波動異常劇烈,其從其他綜合損益科目中體現的2015年的浮盈54.76億下降至13.05億,導致淨資產一度從103億縮水到70億不到。

不巧的是,雷厲風行的“償二代”保險監管措施恰好於當時正式落地,國華人壽的償付能力直接亮起紅燈,對於淨資產大幅縮水的國華人壽來説,2016年3月31日將是國華人壽的“大限之期”。

02

償付“大限”將至,國資馳援救火

終於,2016年2月,劉益謙夫婦耗時1年的增發計劃塵埃落定,國華人壽獲得劉益謙夫婦增資25.5億;除此之外,國華人壽覓得了海南凱益、上海博永倫、寧波漢晟信三家增資方合計增資14.5億元,合計40億資本金已然備齊。

2016月4月1日,保監會終於宣佈批覆國華人壽40億增資,而根據企查查平台,劉益謙夫婦以及上述三家法人增資的時間,恰好為2016年3月31日。國華人壽幾乎在最後一秒搞定了監管層核准增資事宜。

但即便如此,“償二代”體系下,獲得增資後的國華人壽2016年一季度末核心償付力為101.98%,綜合償付充足率為117.54%;2016年二季度,國華人壽償付力再次下降,核心充足率破百至99.91%,綜合下降至114.64%,直接跌破監管層對綜合償付率120%以上的要求。

即使到了2018年,國華人壽賬面獲得年度淨利潤20.55億元——但這仍不足以概括這一年國華人壽的潰敗。2018年財報,國華人壽其他綜合損益税後淨額為-29.42億,折算下來,似乎國華人壽一年經營最後倒虧了近9個億。

也是在2018年,國華人壽淨資產由148億下降到138億。國華人壽的核心,綜合償付充足率則分別跌到118.24%和128.20%,再度逼近“大限”。

於是2018年中旬,劉益謙開始選擇彎道超車。他接洽上了湖北國資方面的公司,後者願意替代海南凱益、上海博永倫、寧波漢晟信成為新的國華人壽增資股東。2018年12月,天茂集團發佈公告,武漢地產開發投資,湖北宏泰,江岸國資合計增資46.55億元馳援國華人壽,以此估算,當時國華人壽估值已然達到433億元。

而且為表誠意,劉益謙竟然直接將國華人壽的經營範圍改為湖北武漢,援引理由為“看好中部崛起帶來的發展機遇”。在覓得國資支援後,重組進度一下子就得到提升。

03

四載“追夢”,步步為營

法人股大王、定增大神、藝術收藏大拿,都是劉益謙過去的稱號。對近年來想為國華人壽不斷奔波的劉益謙來説,“A股上市保險公司”才是他最想要的。

2019年8月份,天茂集團發佈公告稱,擬通過向控股子公司國華人壽的6家股東發行股份、可轉換債券及支付現金等方式,吸收合併國華人壽。若交易順利完成,國華人壽有望實現整體上市,成為A股市場第6家上市險企。

劉益謙在天茂集團發佈對國華人壽合併吸收的公告之後,於微信朋友圈發出心聲:“入主天茂19年,付出心血煩惱,今改頭換面,努力成為第六家保險上市公司。”

“天茂集團吸收合併國華人壽,國華人壽曲線上市”這一計劃實際由來已久,為了這個局,劉益謙早已蓄勢多年。

早在2016年2月,天茂集團就完成非公開發行股票上市,募集資金98.5億元用於收購國華人壽43.86%的股權並對其增資,持股比例增至51%。由此,天茂集團主營業務轉型為保險、醫藥和化工業務。

為實現國華人壽整體上市目標,天茂集團開始了“大刀闊斧”地準備工作。2018年2月10日,天茂集團分別將持有的荊門和程貿易、荊門天勵投資、荊門天睿投資;紫光創新投資有限公司8%股權;全部轉讓給上海隴傅實業有限公司。

2018年11月27日,將安盛天平財險9.2511%股權給法國安盛集團。2019年7月份,天茂集團又先後將旗下醫藥和化工業務子公司轉出,相關高管辭職,退出相關業務。

至此,天茂集團完成了出清財險股權,剝離的原有業務的兩大步驟,離借殼上市基本上只差臨門一腳。然而,天不遂人願,在近日的最新公告裏,天茂集團突然決定終止交易。

04

股價倒掛,上市擱淺

對於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終止,天茂集團表示,本次重大資產重組歷時較長,在本次重大資產重組期間,外部資本市場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部分交易對方對本次重組的股份發行價格、標的公司估值等核心條款提出了新的意見,交易對方無法在原定計劃時間內與公司就此達成一致。

然而外部資本環境的變化並不足以解釋本次吸收合併上市計劃終止。或許天茂集團股價倒掛,以及合併計劃雙方發展狀況的巨大差異,才是計劃終止的真正原因。

財報數據顯示,國華人壽2019年實現保費收入376.96億元,同比增長9.18%,實現淨利潤22.16億元,同比增長7.8%。

天茂集團持有國華人壽51%的股權,擁有絕對控制權。但是天茂集團的股價,除去年宣佈吸收合併前後股價跳高上漲以外,股價總體呈現下跌趨勢,公司市值也從停牌前的353億,跌至2020年5月26日的256億,縮水近百億。

截至5月28日,天茂集團收盤價為4.88元/股,總市值256億,而之前增資預案中的吸並價格為6.3元/股,股價倒掛幅度達23%,六方股東顯然不願花錢“吃啞巴虧”。

依照2018年天茂集團與湖北國資聯手增資國華人壽時的交易價格推算,國華人壽整體估值近440億元。而天茂集團持有國華人壽51%股權,目前總市值256億,完成吸收合併後,國華人壽的整體估值至多為500億,湖北國資增資增幅較一年半前相比不足15%。而如果再算上國華人壽過去兩年的資產增長,按照市價吸收合併的湖北國資顯然是在低價賤賣。

05

天茂人事地震,國華有隱憂

除終止吸收國華人壽外,天茂集團還宣告了“人事地震”。

公告顯示,天茂集團董事會於5月26日收到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肖雲華、董事兼財務總監易廷浩和董事劉斌的書面辭職申請。三位董事同時離職,公告顯示,辭職理由均為工作變動。

這預示着,隨着原有業務退出,相關高管辭職,天茂集團已經無法回頭。

根據2019年年報信息,國華人壽營業收入達489.78億元,佔天茂集團合併報表總收入高達97.58%。這説明天茂集團除了國華人壽的股權外,已成為當之無愧的“殼”公司。

另一端國華人壽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曾在2018年一度低位到115.6%,幾乎觸及監管的紅線。十萬火急下,這才有了湖北國資入場、註冊地遷楚的往事。

然而,2020開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再次打亂國華人壽的節奏。公告顯示,今年國華人壽的保費收入有明顯的下滑趨勢。前四個月累計原保險保費收入173.41億元,對比去年同期的210.9億元,降幅超過兩成。

主要原因,則與國華人壽的渠道有關。公司主攻銀保渠道,即走銀行櫃枱方式售賣保險產品,疫情產生的線下衝擊,直接造成合作陷入冰點。

近年來,銀保渠道的收入貢獻佔比全部超過90%。該模式的優點,在於不用耗費巨大人力成本,就能見效保單的增長;缺點也很明顯,一旦銀行收縮保險產品的推廣力度,公司只能被動接受渠道費用的上調。

為了維護與銀行的“友誼”,國華人壽不斷加大燒錢力度。2017至2019年,銀保渠道的手續費及佣金支出,分別為19億元、12億元、35.43億元。

國華人壽的應對之策有兩種,一是完善自有渠道,減少對銀保渠道依賴;二發展長期期繳產品,簡單説,就是拉長保單期限,與主打短期的銀保渠道產品形成錯位,優化整體結構;然而優化需要規模化資金做後墊,這對於不上市的國華人壽將是一個難題。

目前失去了上市這一融資渠道的國華人壽,該何去何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