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 Black Lives Matter)
最近一段時間,我經常接到大家的提問,説買的銀行理財發生了虧損,這該怎麼辦?
多數投資人對銀行理財的印象是風險低、收益穩定。
然而,一向以穩健著稱的銀行理財如今卻罕見地出現了虧損情況。
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
近期,招商銀行(600036,股吧)代銷的旗下理財子公司的“季季開1號“固收類理財產品出現負收益。
截至6月15日,它近一個月的年化收益為-4.42%。
另一隻產品“季季開2號”,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為-0.73%,也是虧損狀態。
不止招行的這兩款“季季開”產品,近一個月以來,超過200多家銀行的理財產品的淨值都跌破本金。
這些產品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絕大多數都是剛成立不久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
這類產品,主要投向債券市場。
因此,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收益與債市的表現緊密相關。
5月份以來,債市劇烈調整,直接導致投資債券的理財產品收益持續回落。買了債券基金的同學肯定也發現,手裏的持倉也縮水了。
不少債基最近一個月的收益在-3%左右。
債市為什麼會跌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全球經濟復甦跡象良好。投資人風險偏好上升,更傾向投資股票等高風險、高回報資產。
第二、地方債供給量增多。數量上去了,價格自然就下來了。
二
很多人有疑惑,為什麼以前買銀行理財,都是保本保息的,現在卻會虧錢了呢?
其實,以前風險也一樣,只不過,銀行沒告訴你。
打個比方,以前都是銀行在合同裏寫死利息,保本保收益。
也就是説告訴你一年5%,不到5%的時候銀行就自己出錢補給你。如果超過了5%,多餘的利息,銀行自己就拿走了。
雖然乍看上去,銀行保護了投資者的收益。然而,這其實非常危險。
當銀行做出了隱性承諾,投資者就會產生盲目信任,誤認為投資是保本保息的,沒有一點風險意識。
而當大風險發生時,很多銀行其實是沒有能力為龐大的虧損兜底的。
為了化解這種風險,國家資管新規在2017年出爐,明確要求銀行理財不能承諾保本保息、不能剛性兑付。
新規禁止剛兑之後,投資者閉着眼買理財的時代結束了。
每個人都要自負盈虧,對自己的投資負責。
三
話説回來,債市下跌,引起了固收類理財產品的收益波動。
如果手裏還持有這類銀行理財產品,該不該賣?
我並不建議大家立即賣掉手中的固收類產品。
這類產品主打長期穩定增值,你長期拿着幾乎不可能賠錢。
即便遇到債券熊市,你挺一挺也就過去了,回撤幅度不會特別大。債券是有票息的,拿一段時間,淨值就會漲回來。
最後都能賺錢。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