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質押“拖後腿” 券商信用減值損失陡增

  2019年年報披露已近尾聲,上市券商整體業績有了大幅提高,不過從披露數據來看,其信用減值損失不降反升。

  數據顯示,在已經披露年報的上市券商中,共有27家出現了信用減值損失,合計達到171.68億元,遠遠超過2018年上述券商合計82.22億元的信用減值損失。在業內人士看來,信用減值損失增長主要是受2018年股票質押風險持續發酵影響,預計2020年儘管整體信用減值風險有望下降,但受疫情衝擊相關風險仍不容忽視。

  多家券商信用減值損失超10億

  2019年券商年報中的信用減值損失增長再次引起市場關注。從各家信用減值損失具體情況看,海通證券以28.47億元居於首位,相比較2018年的16.22億元信用減值損失同比增長75.53%。信用減值損失超過20億元的還有國泰君安,2019年共損失20.5億元,相比較2018年的9.76億元同比增長109.89%。此外,中信證券、光大證券、東方證券、國信證券2019年的信用減值損失均超過10億元。

  除了上述大券商的大規模信用減值損失,作為中小券商的中原證券2019年信用減值損失也格外引人注意,該公司2019年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0.58億元,但信用減值損失卻為3.5億元,是淨利潤的6倍之多。光大證券、西部證券2019年信用減值損失超過當期淨利潤。2019年光大證券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5.68億元,但當期信用減值損失為12.73億元,超過淨利潤的兩倍;西部證券2019年的信用減值損失為6.53億元,也超過當期6.1億元的淨利潤。

  與上年同期相比,27家上市券商中有11家2019年信用減值損失較2018年同期出現增長,其中東方證券的信用減值損失由2018年的1.57億元增至2019年的10.44億元,增幅高達564.8%;廣發證券、國泰君安2019年信用減值損失較2018年也均翻倍,增幅分別為124.1%和109.89%。

  股票質押是主要來源

  年報顯示,股票質押式回購資金融入方違約導致減值準備計提,是券商信用減值損失的重要來源之一。此外,也有部分券商因債權投資、自身應收賬款問題造成大額信用減值損失。

  以“失血”最多的海通證券為例,該公司在2019年年報中表示,主要是其他債權投資信用減值損失增加。2019年海通證券的應收融資租賃款、融出資金、其他債權投資、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等項目金額較高,分別為7.39億元、5.11億元、4.62億元和3.56億元。

  對於信用減值損失,國泰君安在情況説明中指出,主要是開展和股票質押式回購的減值準備計提。公司2019年年報顯示,20.5億元的信用減值損失中,買入返售金融資產減值損失為10.37億元,佔比超過五成。其中,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的信用減值準備主要為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產生。

  三箭齊發做好風險管控

  在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看來,2019年上市券商因股票質押違約導致計提信用減值損失大增,主要原因受到歷史遺留問題的影響。“2018年出現的股票質押風險逐步在2019年暴露或者持續發酵,尤其是爆發股票質押風險的個股出現退市風險,將繼續導致上市券商不得不增加2019年度的信用減值損失,甚至部分券商出現了2019年信用減值損失超過2018年的現象。”

  在國金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李立峯看來,隨着2019年上半年減值規模開始出現邊際下降,同時考慮到2019年半年報全面實行新的會計準則,信用減值相對充分,股票質押違約風險充分釋放,預計2020年券商信用減值風險將進一步下降。

  不過潘向東強調,受疫情影響等因素,相關風險仍然存在,“疫情衝擊下,部分上市公司經營能力有持續惡化的可能,一旦觸發質押線,將會產生新一輪股票質押風險;在加大嚴監管的背景下,部分上市公司出現財務造假,上市券商一旦‘踩雷’,將面臨信用減值損失大幅增加的風險;從總量來看,目前雖然我國股票質押總量和規模出現了快速下降,但隨着A股估值繼續調整,部分上市公司依然面臨股票質押爆雷的可能,上市券商股票質押計提信用減值規模短期難言出現顯著下降。”

  潘向東預測,未來股票質押風險可能將從整體可控走向個券分化的趨勢,因此券商辦理股票質押業務依然需要警惕。“一是需要警惕個股的黑天鵝事件爆發,對於質押比例比較高的行業,例如房地產、電氣機械、製造等個股領域,依然需要警惕質押風險;二是梳理股票質押業務中存在風險較高的個股,做好風險預警;三是對於類似瑞信咖啡這樣的事件,要嚴格內部風控審核,避免再次出現財務造假遭受處罰的困境,加大質押違約處置規模和數量。”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62 字。

轉載請註明: 股票質押“拖後腿” 券商信用減值損失陡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