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清和泉資本吳俊峯:這一輪“萬億成交”有何不同?
財聯社(北京,記者 陳俊嶺)訊,不看金融地產、不看煤炭有色、也不碰“易受政策影響的行業”,只看少數擁有“長邏輯”的幾個重點賽道,如科技創新、消費醫藥、高端製造……
又是一年秋高氣爽的季節,在北京金融街一處並不顯眼的寫字樓上,幾年前從知名公募基金“奔私”清和泉資本高級合夥人吳俊峯一邊喝着喜茶,一邊與財聯社記者分享着他們對當前市場的思考。
“這一輪瘋漲的資源股,基本都是國內定價的品種,有供給扭曲的內部因素,相比之下,那些由國際定價的大宗產品表現並沒有那麼瘋狂。”對近期資源股瘋漲,吳俊峯持冷眼旁觀態度。
從“萬億成交”到“煤飛色舞”,從“茅寧更替”到“量化投資”,一個多小時的專訪時間裏,吳俊峯分享了他對資本市場的獨到理解,以及對一些熱點話題的冷靜思考。
這一輪“萬億成交”有何不同?
財聯社:從7月底以來,A股已經連續四十多個交易日“萬億成交”,相比2015年股災前時的“天量成交”,這一輪有何不同?為何交投這麼活躍,但指數卻仍在3500點附近打轉?
吳俊峯:近期A股成交量放大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機構資金的調倉行為;二是北上資金也比較活躍;三是量化基金,量化基金的換手率也高,規模增加了後,自然交易量就會上來。
為什麼指數沒怎麼動,但交易量上來了?這是因為市場目前所處的狀況有點“糾結”。經濟往下走,未來的盈利預期不好,權重股未來預期並不好,很難趨勢性上漲,更多的是交易或者是作為一個短期熱點。
如果看細分的景氣行業和一些小公司,其實表現挺好的,也就是主流資金並沒有找到一個全方面都配合的、估值又便宜、基本面又向好的板塊。所以,市場只能分散地去交易。
為何不參與“煤飛色舞”?
財聯社:9月份市場波浪不驚,但週期股表現卻可圈可點。很多人説,幾年前的“煤飛色舞”又回來了?您如何看待週期股近期的“躁動”?
吳俊峯:週期股如果是要有行情只有兩點,要麼需求持續地向好,要麼就是供給端出了問題。這一輪是供給端出了問題。
今年,由國際定價的商品表現並不好,比如石油。但是,由國內定價的,像焦炭、電解鋁表現就好,本質上在於國內供給端出了問題,有在“能耗雙控”的政策環境下,導致供應出問題了。
我們為什麼不參與這些週期股?因為,我們覺得中國作為製造業的國家,是需要原材料的,換句話説,中國的原材料價格大漲之後,是侵害中國的製造業優勢的。
所以,這種價格的上漲與中國的競爭力是相違背的。如果需求增長,拉着走沒問題。現實是,需求並不好,原材料價格卻往上漲,政策會不會“糾偏”?這沒法預測,所以我們就不怎麼參與了。
“極致行情”還能走多遠?
財聯社:從“茅指數”到“寧指數”,市場的熱點一直在輪換,一旦某一個邏輯被市場接受、認同和膜拜,再去談它的估值,往往就成為了“笑談”,您如何看待這種“極致行情”?
吳俊峯:市場始終會在一個長邏輯和短期的業績兑現之間平衡,如果説邏輯很長,但是業績兑現不出來,這種公司表現也不會太好。今年大家是要看性價比的,如果你的故事講得很大,但是業績出來不增長,這種公司也不行。
像新能源這種類似的行業,兼備了“長邏輯”和業績兑現,新能源車滲透率現在10%,可能未來要到20%、30%、40%,還有很長的成長空間,這種“長邏輯”依然還在。
又有長邏輯,又有短期業績兑現,肯定是市場最喜歡的公司。因為長邏輯,就意味着這種票不用懼怕短期調整,“長邏輯”在就可以“長拿”,業績能兑現的話,催化劑也會有很多。
財聯社:很多基金經理會提到一個詞,叫“均衡配置”,比如説主流的賽道可能大家都在裏面,它的估值相對高一些,認為市場上找一些風險低一些,會適當配一些低風險的金融、地產。
吳俊峯:我們會平衡組合的多樣性,希望收益來源是多元的,會平衡組合的行業配置,但是對公司的要求是一致的,必須要有成長性,必須是要符合未來長期看好的東西,有些短期表現幾下的機會我們就不看了。
如何驗證一家好公司?
財聯社:長邏輯的“賽道”俯拾皆是,但優秀的公司卻千里挑一。如何在人聲鼎沸的噪音環境中,找到一家敢於重倉持有的上市公司?如何做到多方印證?
吳俊峯:肯定要多方面去驗證,研究一個公司要從多個角度去看。首先,所處的行業是不是一個持續變大的賽道,如果是一個很小的賽道,這個意義就不大了。
市場找的都是一些能夠進口替代的,比如這個行業中國一年進口幾百億,但是國產的很少,這種公司就處在一個好的賽道里,只要你做出來,替代的市場就很大,這個叫做“邏輯”。
但是,你能不能做?那就要多方驗證——去跟蹤、去調研、去跟專家聊、去上下游驗證、去看它的報表裏有沒有體現出來。所以,我們偏向於投它能做出來或者已經做出來,但沒有處於放量階段的公司。
因為如果它沒做出來,那屬於PE、VC投,那屬於早期投資,我們不擅長這種事,二級市場還是要做大概率的事情,做出來然後能持續放量,這種公司就會更好,那是我們所偏好的。
其實,很多時候仔細地讀它的年報、季報,能讀到很多這種信息。比如某個產品有進口替代的邏輯,你會發現它的在建工程越來越大,這説明它在擴產,也就是説它基本上認為能做成,它才擴產。
如果説他講得天花亂墜的,在建工程沒動或者基本沒有,你怎麼相信它?它自己都不擴產,大概率是吹牛。你有本事做出來,為什麼不擴產?很多時候去讀報表,會有很多信息。
量化投資“想割我韭菜很難”
財聯社:最近幾個月,量化私募機構的業績和規模都十分吸睛,外界對他們也有不少爭議。您如何看待量化投資?
吳俊峯:我是做主動管理的,我們擅長做主動管理,量化的東西我也不太懂,我也不便於評價。這個市場是包容性的,是一個多樣化的生態,沒有什麼東西是最好的,適合你的才是好的。
我們擅長主動管理,而且也沉澱了20年的投資經驗,也有豐富的經歷和教訓,實踐業績證明這一套是可行的。至於量化做得怎麼樣,我們不太關心。因為我們要做的是找到有價值的公司,做價值發現者,隨着它的成長,我們賺它成長的錢,而不是靠交易來賺錢。
對我們來説,量化是一個工具,工具不存在好和不好的問題,只不過可能我們覺得需要這個輔助判斷一下這個板塊是不是太熱了,或者説會有波動風險,我們會稍微注意一點,一些量化的手段能夠幫助到我們做研究的,我們並不排斥。
財聯社:市場有一種擔心,量化策略會不會割主觀多頭的“韭菜”?
吳俊峯:第一,量化和主觀策略賺的不是一種錢。主觀賺的可能是未來三年、五年、十年,這個公司成長或這個行業變大的錢。如果這個公司能漲十倍,我在它漲20個點的時候買,還是我逐步去建倉,關係也不大。
買入後跌了怎麼辦?跌了,我再補回來。因為量化他不調研公司,不研究基本面,也就是説,他們是沒有價值發現功能的,也是沒有價值發現能力的。
我們是要去尋找價值、發現價值的一種模式,我們是要找能給股東帶來長期回報的東西,而不是做交易的東西。所以,想要割我韭菜很難,我就拿着不動,你拿五天就走了,我可以拿五年,怎麼割我韭菜?你都賣掉了,還怎麼割我韭菜?
四季度“偏震盪”,警惕風險擾動
財聯社:2021年就剩最後三個月了,您對四季度的流動性和市場風險有什麼看法?
吳俊峯:第一,經濟往下走這是確定的,各種數據都是往下走,要不然也不會着急加大財政投入,又降準,這就意味着政策已經感受到壓力了,經濟基本面是不行的。第二,流動性比較寬鬆。
在這種情況下,還是偏震盪的市場,風險可能會有些擾動,比如美股會不會由於taper的事跌一把,這種外部的擾動。如果沒有這個事,A股基本上還是偏震盪。
市場的風險可能會來自於一些事件性,比如恆大,這種量級的企業如果出問題,會不會引發一些震動?美股那邊因為縮減QE的事會不會引起震動,這些都需要觀察。
如果不考慮這些東西,中國從基本面和流動性這兩個維度來看,應該不會有太大的風險,因為流動性還是偏寬鬆的。所以,這個市場應該還是一個偏震盪的市場,但還是會延續比較分化的風格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