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調整”不如“真轉型”

  曾經在摩托車領域叱吒風雲的重慶力帆,轉型汽車領域後每況愈下,經歷破產重組後更名為力帆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迎來了關鍵資產被吉利集團併購重整的結局。

  這似乎驗證了一個關於企業轉型困局的論斷:不轉等死、轉了找死。

  實際上,力帆的失利與轉型無關,真正導致力帆走向破產重整的是企業在創新、品質、誠信等方面的頑疾。

  創新發展方面的不足,是導致力帆敗局的關鍵所在。力帆在汽車領域的運營從模仿起步,又止於模仿。從模仿寶馬MINI車型推出力帆320,到模仿寶馬3系推出力帆620,再到模仿豐田漢蘭達推出力帆X80……力帆在“山寨”的路上樂此不疲。其實,力帆也搞研發,但其研發總體上都停留在低水平仿製層面,其發佈的每一款車型都或多或少呈現出模仿的痕跡,缺乏高質量的汽車發明專利。

  從力帆年報不難看出,公司近幾年研發投入金額並不少,2016年研發支出為9.65億元,2019年研發費用為3.98億元,研發強度也不低,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其中與汽車有關的發明專利並不多。正是由於其研發上的短板,面對不斷湧現的造車新勢力,力帆汽車並沒有展現出核心競爭力。

  品質不合格問題大量存在,加速了力帆汽車的衰落。發動機、變速箱、制動系統是質量問題投訴重點所在,車輛無法啓動、突然熄火、剎車失靈、無法換擋、ABS泵故障等問題時有發生,甚至多次發生“掉輪”事件。力帆乘用車公司生產的新能源汽車更是存在電池嚴重衰減、設計缺陷等質量問題,這給盼達用車造成巨大損失,致使盼達用車向力帆乘用車公司提出了共計7.98億元的索賠。汽車質量低下,屢屢被查被罰,力帆又未能及時做出改善,最終逐漸失去用户和市場。

  失信是壓垮力帆的最後一根稻草。2016年,力帆乘用車公司涉及“騙補”1.14億元新能源汽車中央財政補助資金,財政部處理決定顯示,對不符合申報條件的新能源汽車不予補助,並且取消了力帆乘用車2016年中央財政補助資金預撥資格。此外,供應商與經銷商多次因為力帆乘用車公司不能守信履約而上門維權。失信或許可以給企業帶來短期利益,但必定會給企業的持續經營埋下禍根。在多方失信的影響下,力帆股份只得吞下市場渠道萎縮、用户需求下滑、企業經營業績惡化的苦果。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一切艱難困苦皆已成往事。在破產重整後,力帆科技或將迎來根本性的轉變。日前,力帆科技首款換電新車型80v已完成量產下線。

  力帆轉型失敗的經驗教訓不應被遺忘。對市場萎縮的企業而言,轉型生產其他產品,是擺脱困局謀求新發展的選擇之一。企業家在做轉型決策時,也要深刻思考困擾企業發展的關鍵問題是什麼;必須弄清市場需求萎縮的根本原因,究竟是因為消費升級或消費替代導致需求減少,還是因為企業自身不能有效滿足消費需求而失去市場。只有如此,才能有針對性地採取變革措施,實現真正轉型。

  (作者吳 曉 劉興國 單位: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 來源: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8 字。

轉載請註明: “假調整”不如“真轉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