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吸收外資“轉正”的背後

(經濟觀察)中國吸收外資“轉正”的背後

中新社北京8月13日電 (記者 李曉喻)據中國商務部13日最新數據,1至7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5356.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0.5%,較1至6月回升了1.8個百分點,由負增長轉為正增長。

7月當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34.7億元,同比增長15.8%,連續第4個月實現單月吸收外資正增長。

在疫情仍在全球持續擴散、人員流動依然受到不小限制和阻礙的當下,不少國家經濟復甦緩慢,企業生產經營舉步維艱。中國能在短短几個月內實現吸收外資額恢復增長,這個成績可以説相當亮眼。

值得注意的是,外企不僅沒有將產業鏈、供應鏈遷出中國,反而把中國當成了“避風港”。據商務部統計,今年1至7月外商在華新設企業18838家,其中美國在華新設企業860家,日本415家,韓國849家,新加坡584家,英國296家,德國245家。

疫情之下,中國對全球投資者的吸引力為何不減反增?

這首先得益於中國疫情控制得力,經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由降轉升、企穩向好。不少國際組織都預測,今年中國或將是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一個實現經濟增長的國家。

中國密集推出針對外企的紓困政策,幫助在華外企復工復產,也使外企堅定了在華投資的信心。

商務部外資司司長宗長青介紹説,為穩定外資,中國建立健全了外貿外資協調機制,成立重點外資項目工作專班,協調推動相關部門和地方開展“一對一”服務,4個月來僅工作專班就牽頭協調解決外資企業和外資重點項目防疫物資保障、上下游產業協同、高管和技術人員入境等復工復產各類問題170多項。

“我們能保證供應鏈不斷裂,當地政府的全力支持至關重要。”施耐德電氣稱,得益於中國政府進行跨省市、跨區域的協調,該公司上千家供應商的復產達產都比市場整體提前了三到四周。

此外,中國在產業配套、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綜合優勢也令外企“割捨不下”。

施耐德電氣稱,在中國找到質量好、反應速度快、價格有競爭力的供應商,比在全球其他任何區域都容易。埃克森美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萬立帆也表示,該公司之所以選擇惠州大亞灣進行投資,緣於這裏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還有良好的營商環境、透明清晰的政策法規。

儘管成果好於預期,但考慮到世界經濟受到疫情嚴重衝擊,未來中國吸收外資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宗長青坦言,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續蔓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回潮,世界經濟和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性顯著增加,外資企業生存與發展也面臨不少困難和壓力。與以往相比,穩外資形勢更加複雜嚴峻。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已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穩外貿穩外資工作的意見》,提出了一系列穩外資的新措施,包括給予重點外資企業金融支持,再貸款再貼現專項額度同等適用外資企業;降低外資研發中心享受優惠政策門檻,鼓勵外商來華投資設立研發中心等。

宗長青稱,今後將着力解決好當前外資企業反映較為集中的融資難、人員入境難、項目實施難等問題,同時繼續研究推出更多的支持政策。此外,中國還將加強外商合法權益保護,確保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同等適用各項優惠政策。

在此情況下,有理由期待,中國對投資者的“磁力”會更強。(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05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吸收外資“轉正”的背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