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紅是非多。前不久剛剛科創板掛牌,創造最短時間上會記錄,成為A股近十年來最大規模IPO的中芯國際(688981)最近也蒙上一片陰雲。
近日有消息稱,美國正考慮是否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據瞭解,如果中芯國際進入“實體清單”,則意味着無法再和美國公司進行交易。
9月5日下午,中芯國際發佈一份聲明予以回應。聲明表示,中芯國際作為一家同時在港交所及A股上市的國際化運營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公司嚴格遵守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並表示願以誠懇、開放、透明的態度,與美國各相關政府部門溝通交流,以化解可能的歧見和誤解。
中芯國際聲明截圖
紅星資本局梳理發現,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最大、最先進的晶圓代工企業,且擁有大陸第一條14nm及以下先進工藝生產線,14nm晶圓也已實現量產。但大量設備需要從境外進口,尤其是美國。
多家美國設備公司或受影響
中芯國際是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也是目前中國大陸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芯片製造企業,提供0.35微米到14納米不同技術節點的晶圓代工與技術服務。
據中芯國際招股書,集成電路晶圓代工行業對原材料和設備有較高要求,部分重要原材料及核心設備在全球範圍內的合格供應商數量較少,大多來自中國境外。未來,如果公司的重要原材料或者核心設備發生供應短缺、價格大幅上漲,或者供應商所處的國家和地區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外交衝突、戰爭等進而影響到相應原材料及設備的出口許可,且公司未能及時形成有效的替代方案,將會對公司生產經營及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據招股書)
據公開信息,光刻機方面,荷蘭廠商ASML一家獨大,全球市場份額超過七成,其他重要廠商還有佳能和尼康。刻蝕機方面,泛林半導體、東京電子、應用材料等國際企業佔據全球主要市場份額。薄膜沉積設備方面,集成電路PVD領域主要被應用材料、Evatec、愛發科壟斷,其中應用材料佔比約85%;CVD領域全球主要供應商為應用材料、東京電子、泛林半導體,其中應用材料佔比約30%。集成電路離子注入機方面,應用材料、Axcelis獲得了全球大部分市場份額,其中應用材料佔有50%以上市場份額。
有業內消息人士分析稱,包括LAM Research、KLA Corp和Applied Materials等供應關鍵芯片製造設備的美國公司可能會受到潛在影響。中芯國際3月23日公告顯示,公司與泛林集團簽訂設備採購協議,購買總價為3.97億美元。3月2日公告顯示,中芯國際與應用材料達成設備採購協議,購買總價為5.43億美元。此外,中芯國際一季報宣佈將今年計劃資本開支由2019年年報披露的約32億美元提高至約43億美元后,公司二季報再度上調資本開支計劃,由約43億美元增加至約67億美元。增加的資本開支主要用於機器及設備擴充。
據中芯國際招股書, 其中序號1、3都為美國公司,序號2為荷蘭公司
最近4個季度產能一直滿載
據瞭解,中芯國際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地共有7座晶圓廠。8月6日晚間,中芯國際曾發佈公告,表示其超額募集資金將用於12英寸芯片SN1項目、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項目儲備資金、補充流動資金,以及新增的成熟工藝生產線建設項目,這有利於其主營業務的發展。
晶圓,據中芯官網
據悉,12英寸芯片SN1項目是中國大陸第一條14nm及以下的先進工藝生產線。公告披露,中芯國際將把原計劃募集資金中的80億、超額募集資金中的100億投向該項目,總計達180億元。
7月,中芯國際在上海的14nm工廠中芯南方還獲得國家大基金二期98.7億元注資,該廠投資總額高達120.4億美元,目前已實現每月6000片12英寸14nm晶圓產能。
中芯上海,據官網
根據公司2020第1、2季度報告,雖未具體拆分14納米和28納米業績情況,但兩者的佔比在穩步提升,從2019年第四季度的6%佔比擴大到2020年第一季度的7.8%、第二季度的9.1%。
據公司公告
但需求同樣伴隨着產能滿載的巨大壓力。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中芯國際最近四個季度的產能利用率一直在97%-99%之間,幾乎一直處在產能滿載狀態。
二季度財報截圖
不過,從季度收入來看,公司最近1年半以來營收持續增長,從2019年1季度的45億元增加到2020年2季度的66億元。而按區域收入分類來看,公司增量收入主要來自於國內,按大陸內會計準則計量同比增加51.5%;分季度看,2020年2季度國內營收持續增加,佔比達到66.1%;北美營收實現零增長,佔比持續下滑。
據公司公告
和行業一起創新,會嘗試使用國產產品
雖然中芯國際擁有中國大陸首條14nm及以下的先進工藝生產線,但跟行業領先的台積電對比,中芯國際仍有很大差距。根據TrendForce統計數據,在今年二季度的全球晶圓代工市場,台積電位居第一位,市場份額高達51.5%;排名第二的三星也拿下18.8%的市場;GlobalFoundries(格芯)排名第三,市場份額為7.4%;聯電排名第四,市場份額為7.3%;中芯國際則排名第五,市場份額為4.8%。在全球市場佔有率方面仍待突破。
國內正加大力度打造“自主可控”的集成電路產業鏈,尤其是設備與材料環節,但由於起步晚、專利壁壘、過去重視程度不夠高等多重因素影響,短時間內還很難擺脱對海外廠商的依賴。
中芯生產車間,據官網
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行官趙海軍在二季度電話會議上曾表示,中國本地的設備、配件及材料廠商一直在努力發展,但現在的規模還比較小。“很高興看到主要的公司都已經上市,得了很多財務上的支持,也都在做研發,中芯國際對以後是看好的。他們通過與客户緊密結合、然後開發,能夠把這個集成電路體系建立起來,但這需要時間,也需要大家在研發上做很多創新。中芯國際現在做的事情就是跟行業一起做創新。會嘗試使用國產產品”,但中芯國際是國際公司,“我們沒有太大的傾向性,一定只用張三不用李四,我們就是想在這個行業健康地發展。產業追隨者不是一天就可以取代領跑者的,我們歡迎國外的龍頭企業來當地建廠,建立供應鏈,這對大家都是機會。”
此外,在二季度電話會議上,中芯國際聯合CEO梁孟松曾針對投資者提出的提問,“如果9月14日後不能繼續支持華為海思,對公司14nm產能有怎樣的影響?”進行回覆:關於某特定客户的問題,我們當然不針對某一客户去評論,但我們絕對遵守國際規章,我們會有很多其他的客户也準備進入我們有限的產能裏面,所以這個影響應該是可以控制的。
編輯 陳成 綜合中國證券報、觀察者網、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