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周夢梅
中融國際信託公司(下稱“中融信託”)的兑付風波仍在發酵。
8月18日晚間,金房能源(001210.SZ)發佈公告,公司於今年5月購買的3000萬元中融信託產品存在逾期兑付風險。此前,金博股份(688598. SH))、南都物業(603506.SH)、咸亨國際(605056.SH)均發佈公告,宣佈所購買的中融信託理財產品本息未兑付。
中融信託兑付危機引發市場擔憂,購買其產品逾期未兑付的投資者深陷焦慮。“急,現在就是徹夜難眠,很煎熬!每天四處打探消息,期待着兑付方案早日出來。”投資人趙林(化名)對時代週報記者如是表示,他於1年前在購買了中融信託旗下的中融-鴻裔1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投資金額為300萬元,趙林購買的信託產品明年4月份才到期,但是最近中融信託旗下產品停止兑付的消息,讓他惴惴不安。
中融信託是一家老牌信託公司,前身為哈爾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成立於1987年。中融信託此前披露,截至2022年末,中融信託存續信託計劃1633個,自有資產304億元,公司及各子公司受託管理資產總規模為7857億元。
有市場消息顯示,中融信託產品全面停止兑付,也有消息稱中融信託暫停兑付的產品規模高達1500億元。關於停兑產品規模,中融信託相關負責人在與投資人交流中進行了澄清。時代週報記者從多名投資人手中獲取的一份錄音顯示,8月14日,中融信託首席合規官、董事會秘書王強出面回應眾多投資人的質疑,“沒有(全面停兑),(停兑的產品規模)沒有市場傳言的過千億那麼可怕,但是具體的金額我們不能説,得等公告。”
“停兑的產品退不出來的主要原因在於部分產品流動性出現了問題,而且流動性出問題的產品規模在擴大。”錄音中王強向投資人解釋,公司目前正在積極努力制定償付計劃,但是短期內並沒有方案。
就上述錄音以及王強的回應,時代週報記者向中融信託求證,中融信託相關負責人以“目前不接受採訪為由”掛斷電話。
在投資本息面臨兑付的不確定下,投資者開始採取進一步措施。有投資人去了中融信託總部尋求解決方案,有投資人去公安機關報案以及向監管機構反饋相關問題;也有投資人向律師尋求幫助,期望通過司法手段拿回自己的本金,更多的投資人在等待中融信託的處理方案。
圖源:圖蟲
風暴中的資金池產品
“7月28日,中融信託延期兑付近十款信託產品後,8月8日又有一批產品到期未能償付本息。”投資者劉歡(化名)表示,停兑的產品底層資產多涉及資金池。劉歡購買了中融-澤隆1號集合資金信託管理計劃這一產品,是從中融信託產品的代銷平台——新湖財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新湖財富”)上購買的,新湖財富中植集團旗下四大財富管理公司之一。“四大財富管理公司有代銷21款中融信託旗下產品。”劉歡稱。
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對銀時代週報記者解釋道,原銀監會99號文《關於信託公司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對(信託產品)資金池有明確的定義:信託資金投資於資本市場、銀行間市場以外沒有公開市價、流動性較差的金融產品和工具,從而導致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不能一一對應、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的期限不匹配的業務。
“無法釐清投資對應資產關係、滾動發行、資產和信託預期收益定價分離的集合信託業務是資金池信託最大的特點,這類業務可能會在終止清算時造成困難。”廖鶴凱補充道。
“我買的產品沒有明確的底層資產,資金投向哪裏、底層是什麼標的,到底買了什麼產品,合同都未標明清楚。”多位投資人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其中,劉歡向時代週報記者出具的《中融-睿禧1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信託合同中,並未詳盡的披露信託產品資金的具體投向,只有大概的投資範圍:“該信託計劃投資於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中任一資產的比例均不超過 80%。其中,權益類資產包括股權、收益權、有限合夥份額等權益類資產。債權類資產包括信託貸款、固定收益類的信託產品、信託受益權、債權或債權收益權以及固定收益類銀行理財產品等。”
這並不是個例,從投資人獲取的多份停止兑付的中融信託旗下的產品合同中,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這些信託產品的資金投向都並不明確,產品的交易結構中也沒有出現抵押物、擔保方等信息。
一名新湖財富的理財顧問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以盤子比較大的中融鑫睿系列信託為例,底層是針對中融信託的核心授信客户(貸款方)的債權,中融信託對核心客户是有資質要求,同時要求用款穩定,但是這些核心客户到底是誰,中融信託也未向我們披露。”
上述投資人提供的錄音顯示,中融信託首席合規官、董事會秘書王強表示,“四大財富管理公司(代銷的)信託集合資金計劃產品,確實存在資金池的屬性,但是我們有跟相關的監管機構單獨備案,操作上是合規的。這一塊是存量業務,我們需要時間去消化、去整改。”
對於信託公司的資金池業務,監管機構早已做出相關規定。2018年《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出爐,其中第15條規定,金融機構應當做到每隻資產管理產品的資金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不得開展或者參與具有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特徵的資金池業務。此外,相關監管機構對《資管新規》設置了一個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年底。
“現存的資金池信託是合規的,因為明確是針對不得新增(資金池信託)這類業務,而存量業務還有很大的規模,且存續期還較長,是到期逐步壓降,或是部分存量規模大的公司每年強制壓降一定的規模,目前的存量都是歷史遺留問題。”廖鶴凱向時代週報記者解釋稱。
“難以接受的是,自己成為資金池信託項目的最後一棒。”投資人劉歡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為什麼投資者買的是同一款產品,7月28日之前兑付的投資者就能全身而退,我的兑付時間隔了一個月,就連本金都保不住。”
“從流動性這個角度來看,停兑的產品就是接了最後一棒。”錄音中,王強表示,(停兑)的產品中,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底層資產,這些資產都有價值,大家耐心等後續的清退方案出來。
有上市公司計提減值,投資人尋求法律幫助
踩雷中融信託的上市公司和個人投資者不在少數,面對短時間內無法出具的兑付方案,已經有部分上市公司和投資人在採取行動。
據統計,約60家A股上市公司有購買中融信託產品,以中小上市公司為主。據德邦證券研報,截至8月11日,已披露購買中融信託產品的上市公司中,市值1000億以上的公司共1家,市值500-1000億的公司共3家,市值200-500億的公司共5家,市值100-200億的公司共4家,市值50-100億的公司共16家,市值50億以下的公司共31家,合計共60家。
據元大證券不完全統計,近一年來上市公司主動披露的尚未贖回的中融信託產品累計投資金額已接近10億元。
已有上市公司着手計提減值,以應對所購買的中融信託產品無法收回本息,可能產生的損失。
8月7日,購買了中融信託產品的塔牌集團(002233.SZ)披露2023年半年報。該公司在報告中提到“委託理財出現預期無法收回本金或存在其他可能導致減值的情形”。截止2023年6月30日,公司對地產類信託累計計提的減值準備或確認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金額合計為5304.56萬元。
個人投資者則“抱團取暖”。在小紅書、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不少投資人發帖發佈了自己的所購買的信託產品合同,詢問是否是資金池產品。記者注意道,購買中融信託產品投資人所購買的金額多在300萬-1000萬,產品的運作期限多為6至12個月,收益率則集中在6.6%-7.7%之間。
有投資人前往中融信託總部尋求解決方案。“我決定去總部,向中融信託反饋訴求,要求公佈產品底層資產投向;披露產品的最新淨值情況;相關監管機構出面,中融的股東出來補充流動性。”一名購買中融信託數款信託集合計劃的投資人向記者表示,投入了1000萬,很難不心急。
也有投資人則嘗試通過法律途徑要回自己的本金及利息。“已經有一些購買中融信產品的投資者,在委託我跟進處理這個事。”上海新古律師事務所的主任律師王懷濤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王懷濤稱,認定中融信託違法違規的關鍵點在於,在《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後,中融信託仍推介、運營資金池產品;此外,一些中融信託的理顧在推介產品時,可能沒有向投資者告知這個產品因資金池的特徵存在的風險,沒有盡到適當性義務;另外,中融信託作為託管人,在運營(產品)過程中可能沒有披露資金池風險,違反信託合同約定的投資方向、投資限制或投資禁止條款,即直接違反了信託合同某些條款的約定或違反了《信託法》中有關信義義務、適當性義務、信息披露義務、勤勉義務、忠實義務等法律規定,未盡到管理職責。
“這些情況如果存在,投資人可能因此要求解除信託合同、要求信託公司承擔違約責任、要求信託公司進行損害賠償等,進而獲賠投資本金、可預期收益等。”王懷濤表示。
投資人通過法律手段勝訴了也可能會面臨“執行難”的問題。王懷濤解釋道,“如果是資金池產品,一般存在拆東牆補西壁的特徵,一旦沒有後續投資,就會資不抵債;且資金池產品一般沒有明確具體的底層投資標的,難以取得增信保障。即便有基金財產,投資人僅屬於普通債權,沒有法定的優先權,這都將導致可執行財產不足。”
更多的投資者則處於茫然無措的等待中。“我們的本金能拿回來嗎?”一名中融信託投資者在信息交流分享羣裏發問,原本活躍羣組一時間沉默起來,長久無人應答。
(實習生李蔚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