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走出陰霾的調味品行業而言,2023年只有一個主題:恢復增長。
但在這一過程中,整個行業也普遍面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傳統品類增速放緩、消費需求碎片化、渠道多元化等諸多挑戰。其中,傳統品類下增速放緩成為當前多數龍頭企業共同面臨的難題。因此,“尋找第二增長極”就成為了大家共同的目標。
行業共同目標:尋找第二增長極
不同企業的發展歷程各不相同,因此大家尋找的新增長點自然也存在差距,而通過這些龍頭企業追尋增長的新方向,也能從中窺得行業的未來發展潛力。
以醬油為例,作為國內滲透率最高的細分調味品品類,雖然市場集中度不算高,但競爭早已趨於白熱化。據中國調味品協會方面的數據顯示,近5年內,調味品整體增速為7.9%,而醬油的增速僅有7.3%。
這些反映在上市公司的報表上就是業績增長的放緩,以調味品龍頭海天味業為例,今年4月26日,海天味業曾發佈公司2022年年報和2023年第一季度財報,財報顯示2022年海天味業實現營收256.1億元,上年同期為250億元,同比增長2.42%,該年營收增速是海天味業自2010年以來最低的一次,並且他們的營收增速已經連續2年為個位數,此前並沒有發生過這種情況。
2022年海天味業實現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61.98億元,上年同期為66.71億元,同比下降了7.09%,這也是該公司自從2014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淨利潤下滑的局面。
2023年第一季度,海天味業實現營收69.81億元,同比下降了3.17%,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7.16億元,同比下降6.2%,這也是海天味業近10年裏,首次出現營收和淨利潤雙降的情況。
龍頭尚且如此,二三線的競爭更是激烈,在此背景下,尋找下一個增長點是所有調味品公司共同的追求。
複合調味料或許是下一個被爭搶的市場
那麼什麼是調味料企業的下一個增長點呢?答案或許是複合調味料。
目前,複合調味品正處於市場培育期,不斷提升的滲透率將推動該細分品類成為調味品市場的新增長點。
經過了近幾年的迅猛發展,複合調味品市場在國內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相比傳統調味品賽道,複合調味品市場已成為各大品牌轉型升級、尋求第二增長曲線的重頭戲。
例如海天味業推出了黃豆醬、招牌拌飯醬、香菇醬、火鍋底料等產品,千禾味業有檸檬醋、火鍋醋,李錦記有“一招勝”系列,廚邦推出金獎牛油火鍋底料、火鍋鮮蠔油等品類。
不僅僅是調味品企業,越來越多的資本與新品牌也紛紛加碼佈局該領域,金龍魚、魯花、自嗨鍋、海底撈、楊國福、小肥羊、呷哺呷哺等餐飲企業、初創品牌或糧油巨頭都在積極進軍複合調味品市場,很多明星網紅的自創品牌也瞄準了這個賽道,如岳雲鵬的三五好友、林依輪的飯爺、李子柒、阿里巴巴的匠醬好等。
資本的競相入局顯然給該細分品類注入了新活力,加點滋味、禧寶制研、小熊駕到等連續獲得融資的新鋭品牌,均是從複合調味品這個細分品類的角度切入市場。
在規模和增速上,複合調味品的增速顯著高於整個調味品行業增速,同時佔比不斷提高,從2014年25%的市場佔比在2020年提升至36%,從規模上看,複合調味品在2020年已經突破1400億的規模,並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信息來源:艾媒數據中心,中國信息產業網、洛克資本
線下連鎖餐飲和外賣為複合調味品帶來長期增長動力
而眾多企業看中這條賽道的原因在於線下連鎖餐飲的標準化和外賣所帶來的長期增長動力。
在快節奏的生活和“懶宅經濟”的驅動下,便利、省時的複合調味品受到年輕消費者的青睞,加上疫情的催化加速,複合調味品成為近年來增長最快的細分賽道。同時,健康飲食理念的不斷增強,消費者對調味品的選擇趨向健康化、功能化、場景化和多元化。
從市場需求來看,由於中式餐飲在中國餐飲行業中所佔比重一直很大,這也為復調產業的發展帶來了龐大的基礎市場。加上中餐經典菜系口味較多,地域化特點鮮明,“一菜一味、千店千面”的市場格局已經形成,越來越多的中式餐飲連鎖企業開始主打“中央廚房+門店”發展模式,這也讓複合調味產品成為推進標準化作業的重要一環。
此外,外賣市場的蓬勃發展,也為復調產業帶來了龐大的增量市場。數據顯示,從2016年開始,五年時間中國外賣市場複合增長率高達37.3%。
在消費佔比中,中式餐飲始終佔據主流,而隨着年輕消費成為外賣消費主體,消費者對於餐品的細分化、多元化、精品化要求越來越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各大商家不得不在提高烹飪效率和口味穩定性上加大投入,這也帶動了標準化複合調味品需求的急速提升。
兩條路徑打造複合調味品市場大單品
對於所有消費品企業而言,打造大單品是至關重要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好處是可以有效佔據消費者的心智。比如飲料行業中的加多寶、營養快線、六個核桃、香飄飄、脈動、紅牛、旺仔等,乳品行業中的特侖蘇、莫斯利安、安慕希等,
而對於複合調味料而言有兩條打造大單品的路徑。
一是遵循類似基礎調味料的邏輯,選擇認知基礎較充分的品類。如虎邦綁定外賣渠道開發小包裝佐餐辣醬;川娃子依託川味特色,圍繞健康需求開創新鮮辣醬市場。此品類的機會在於,現有TOP品牌相對傳統,多以高性價比和大眾化產品為賣點,如醬類市場(包含辣醬、豆瓣醬、拌飯醬)。而隨着消費升級,消費者更看重品質和健康等要素,為創新型新產品創造了機會。
二是借鑑味之素的模式,切入餐飲化為基礎的調味料包市場。這類產品解決了烹飪過程中調味和配料的問題,大大降低了烹飪的難度。
近兩年疫情下受需求端疲軟和原材料上漲等因素影響,大單品型的創新產品較少,熱度較高的產品集中在休閒餐飲上,如酸湯肥牛湯料、缽缽雞、空氣炸鍋專用調料上。如新興的調味料包品牌加點滋味,開發“輕脂”、“0卡”的調味包;小野輕煮則以健康美味作為品牌的主要營銷策略,推出“15天輕卡”的調料套餐,配合輕食食譜出售;日式記主打“萬物皆可冬陰功”的泰式冬陰功湯底,單品銷量突破100萬;同時也催生了主打烤翅/烤肉醃料和空氣炸鍋專用調料的小熊駕到等,燒烤調料品牌的出現。
行業壁壘小,品牌、規模和渠道是中式調味品行業的護城河
而決定大單品長期生命力的還是客户對品牌的忠誠度。在客户上,對於複合調味料而言,相較於C端, B端的生意往往更具吸引力。首先,調味品成本僅佔餐飲企業原材料成本的5%,因此餐飲企業對調味品價格敏感度不高。
其次,餐飲企業更關注品質穩定性和食品安全。一旦更換供應商,對餐飲企業來説是一件轉換成本極高的事,同時可能存在後續供貨品質不穩定的風險。
但整個行業行業壁壘低或導致激烈的競爭。中式複合調味品與傳統的調味品行業類似,行業的准入門檻較低,結合發展成熟的基礎調味品油鹽醬醋進行原料混配便可產出差異化的複合調味品。由於差異化的存在,複合調味品的議價能力較高,利潤可觀,因此入局的調味品廠商數量龐大。
複合調味品市場集中度較低,以火鍋底料市場為例,2017 年 CR3 佔比 24.1%,頭部企業紅九九、頤海國際、紅太陽、天味食品和德莊市佔率均不超過 10%,雖頭部企業持續深耕,但隨着小公司不斷湧入,行業競爭加劇,2019 年,CR3 佔比仍較低,僅為 35%,整個複合調味品市場呈現“小產品,大市場”的特點,未來集中度提升的空間較大。
在此背景下,品牌、規模和渠道是中式調味品行業的護城河。
品牌上,調味品本身的價格不高,客户敏感度不強,產品力的突出能打造優秀的品牌,通過品牌的優勢,能帶動其他產品的發展。中式餐飲中講究配方,即使原料相同,也很難模仿出完全一樣的調味料。
規模上,大型的複合調味品生產商有良好的規模效應,調味料成本本身不佔餐飲本身較大的比重。小型的調味品企業或者餐飲類企業無法做到生產的規模經濟,推高了調味品的生產成本。同時小作坊無法在原材料方面取得價格優勢,提高了採購成本。
渠道上,渠道優勢可以分為B端和C端。大型的傳統調味品牌深耕C端已經多年,中式調味品的非定製化產品能更好的解決C端的客户需求。另一種是B端渠道優勢,鎖定大型的食品加工廠、連鎖餐飲企業能牢牢抓住大客户,通過大客户鎖定以及推薦發揮B端渠道優勢。
因此只有在品牌、規模、渠道上突出的公司才有較高的客户粘性,中式複合調味品最核心的就是定製化。復調企業通過與客户合作參與產品的研發,製成定製化的產品,使得該復調無法被其他廠商輕易替代。所以復調的客户粘性極強,一般形成合作關係後,客户會持續購買。
長江證券指出品類升級邏輯長期延續,賽道競爭中期維持良性有序,成本壓力短期邊際減弱,細分賽道龍頭公司業績增長重回穩健較快通道。在調味品的功能化升級的大趨勢下,復調品類有望長期引領增長,格局洗牌告一段落,資本介入趨於理性,攪局者減少,競爭有望延續良性有序。龍頭公司歷經內外部調整,人員激勵、團隊執行力增強,在消費力復甦的背景下,終端動銷提速,渠道庫存維持良性區間,疊加成本壓力邊際減弱,業績有望重回穩健較快增長通道。重點關注:天味食品、頤海國際、日辰股份、寶立食品等。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 在傳統調味品漸漸觸及到發展天花板之際,尋找第二增長極是所有調味品企業的共同需求。
2. 在生活方式轉變、餐飲標準化、外賣及時化的推動下,複合調味料有望成為調味品企業爭奪的焦點。
3. 由於行業門檻不高,因此現在行業玩家眾多,行業集中度偏低。
4.在行業集中度分散的前提下,品牌、規模和渠道是中式調味品行業的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