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基金經理驚呆了!”爆款基金注水?背後竟是銀行的“小算盤”

由 撒宏才 發佈於 財經

  近期,爆款基金密集出爐,資金蜂擁入市,大有牛市風範。A股卻波瀾不驚,未見牛氣沖天。

  某基金公司副總經理林天(化名)一語道破天機:部分爆款基金在打開申贖後,就會遭遇密集的贖單,規模迅速下降。這背後,是賺得小利後,銀行等渠道引導客户贖回基金,並追逐下一個爆款。銀行等渠道熱衷於這種“左手倒右手”遊戲,目的則是提升中間業務收入。

  “這樣一來,表面上看,場外資金迫不及待地入市,產品特別好發,但剔除贖舊買新的‘注水’部分,實際衝進A股市場的資金,沒有大家想象的多。”林天説,“銀行等渠道熱衷這種遊戲,給基金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經營壓力。”

  數據佐證了林天的説法。從數據統計來看,截至昨日,4月至今,與一季度比較,股票型基金的總份額不升反降, 但從發行數據來看,4月至今股票型新基金的首發額已有513億份。

  5%的止盈線?

  不止一位基金公司的銷售人員向記者反映,今年以來,銀行等渠道勸客户贖舊買新的動作明顯較以往頻繁,而且不少客户經理遵循“5%止盈線”的原則,即產品盈利達到5%後,就勸導客户贖回,將資金引導到潛在爆款的新基金髮行當中。

  基金公司的銷售人員猜測,這可能是今年經濟環境特殊的背景下,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考核壓力增加,導致短線投資基金的風氣開始瀰漫:每一次基金產品的申贖,都如同券商交易佣金一般,會提供申贖費用,而這些,都有可能轉化為銀行等渠道的收益。

  不僅如此,在短線操作盛行的背景下,銀行等渠道對基金公司的話語權也陡增,以瓜分管理費收入為主的尾隨佣金比例也有望提升,這是一塊令人垂涎的“肥肉”。

  而一位業內人士指出,由於新基金銷售時賺取的認購費普遍高於存量基金帶來的尾隨佣金,因此,銀行更願意引導客户贖回老基金認購新基金。

  這似乎已經成了業內的普遍現象,中國證券報記者從多家渠道瞭解到的情況都證實了這一點。

  某銀行的支行負責人在交流中,並不認可“5%止盈線”的説法,但他坦承,客户經理引導投資者基金配置的活躍度在增加。該負責人認為,中間業務收入確實是重要的考核指標,但客户經理努力引導客户變化資產配置,最終目標也是讓客户能夠獲得賺錢效應。

  “招商銀行在財富管理業務端的迅速崛起,給其他銀行以巨大的壓力,如何給客户提供賺錢效應以留住客户,也是銀行員工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該負責人説,“A股又是反覆震盪的走勢,賺了錢就落袋為安,也是投資者很容易產生的想法。”

  基金業內人士對這種現象極度反感。林天指出,增量資金進場其實不如預期,不少投資人在銀行引導下甚至形成了基金打新心理,不少“爆款基”、“日光基”形成背後是發行市場的虛假繁榮。説到底是投資者對基金不夠了解,而搶購爆款後往往由於過高的業績期望落空,再次造成大額贖回惡性循環。

  中國證券報記者從多家基金公司瞭解到,銀行等渠道引導客户贖舊買新的狀況,不僅發生在部分爆款基金中,業績剛有起色的一些老基金產品也頻遭衝擊。

  上海某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就透露,此前一個幾十億規模的基金產品,最近有十幾個點的業績後,贖回的單子突然洶湧而來,規模一下子就跌到十億附近。

  “基金經理驚呆了!”該市場部負責人説。

  “短”與“長”的激烈碰撞

  越來越傾向於長期價值投資理念的基金經理們,對於銀行等渠道助推短線交易的行為,頗感無奈。

  上海某管理百億級規模的基金經理就向記者表示,從表面看,銀行等渠道引導客户短線頻繁操作基金買賣,只是影響了基金公司的份額變化,但這種風氣瀰漫開來,成為基金持有人的普遍心態,那必然會傳導至基金經理,迫使基金經理在個股進行短線交易。

  “道理很簡單,一旦較大規模的贖回出現,那基金經理必須賣出股票來應對贖回要求。如果基金經理是基於長期價值投資理念佈局個股,那這種大規模的賣出就會顯著衝擊基金的業績。所以,我們也很煩惱‘爆款’的出現,它有可能會逼迫我們調倉。”該基金經理説,“而且,如果這種短線交易的風氣壯大,那我就不得不多留一些現金預防流動性風險,這對於基金產品的運作顯然是一種浪費。”

  而短期大量資金的湧入和流出,也對“爆款基金”的基金經理造成了苦惱。一位基金經理甚至抱怨稱,如此巨量的資金,按照自己原有的操作風格,無法配置到合適的個股上。“投資能力是有上限的,我瞭解的個股就那麼多,資金湧進來,單一個股多配幾個億,都能把股價打飛了。”該基金經理説,“最後只能增配基金經理,分擔一下壓力。”

  林天也指出,即便是明星基金經理,也有投資上限,更何況是市場經驗有限、因為短期業績突然名聲大噪的年輕基金經理,他們承接資金的能力遠低於爆款時湧入的資金。林天強調,如不具備“爆款”資質的產品在發行市場大熱後,只會導致投資人權益受損,長此以往不利於基金行業穩定發展。尤其首發“巨無霸”基金,在投資運作過程中,它們的建倉和調倉難度都遠大於正常規模的基金,業績和運作風險也往往會受到影響,如何有效保護投資者利益成為難題。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