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呂世明
“能不能幫幫我的朋友,他被騙投資了一部電影,現在已經血本無歸了!”
其實我們非常清楚,這個“我的朋友”可能就是他自己。
“一起拍電影”的後台時不時就會收到被害羣眾的救助信息,作為經常報道並追蹤該類消息的我們,其實心情是很複雜,可能是一種愛莫能助,或是一種扼腕嘆息。
個人(或社會閒散資金)投資電影也就是最近三五年的事。其實很少可以看到有投資電影成功的例子,大部分投資者都是血本無歸,拿不到一點回報,投資一兩百萬,只回收10%的例子的比比皆是。但其實,在眾多投資者中不乏行業的精英和理財高手,個人在投資電影方面也日趨年輕化和高知識化,一些高級知識分子投資電影上當的也比比皆是。
日前,拍sir從一位近年從事電影版權&投資方面的律師朋友,認真和詳細瞭解到一些關於個人投資影視時所要面臨的問題和陷阱。
那麼在個人投資電影時,究竟會存在多少很難被大家所察覺的陷阱呢?
1.混淆版權和票房收益
不久前上海警方所破獲的利用電影版權詐騙案,是近年內地較重要的電影投資詐騙案件,且涉案金額高達4500萬,這也是本案能夠引發相關部門和行業內外警惕和關注的原因之一。
很多針對個人或個體投資者投資電影的合同中,比較慣用的一個手段和伎倆便是混淆版權和票房收益的概念,不用説部分受害者,很多從業者都會存在的盲點和誤區,容易造成誤導和歧義。
混淆版權和票房收益的目的性很強,連帶的功能便是會把收益份額做誇大處理,一部電影的投資成本(包括後續宣發)是非常模糊和不透明的,對於普通投資者很難去查證,這也是詐騙慣用的手段。
2.話術營銷及信息隱瞞
根據國家現有法律條例,微信、QQ、通話記錄和其他社交平台上的錄音錄像均可以作為法律證據,但如果有具體有效的合同文本為最終依據,以上這些證據的採信度會降低。
這也表示即便投資者掌握和留存了相當完整的聊天記錄,這些記錄在更有效的合同文本面前,可能不具有“任何”法律效率。可能你覺得是自己推心置腹的朋友、認識已久的好友,但在利益和實際面前,一切都是枉然。
個體投資電影肯定不如行業內所掌握的信息豐富,同時個體在對行業的認知上也會存在誤差,個體也會有對行業的誤解和偏見,甚至一些高級知識分子和金融精英輕視和看不起電影方面的投資,認為用自己的專業領域知識足矣駕馭電影投資。
騙子通過特殊的話術技巧,深切掌握投資者心理,他們的聊天&通話技術基本是沒有漏洞可尋。
3.檔期熔斷並提前下片
所有類似的協議合同之中,都不會提到影片如果不能正常上映(暨一個月左右的週期),提前下片和發生檔期熔斷(暨因意外情況不能再正常預定檔期內上映)這些特殊情況下的票房如何結算收益。
普通消費者可能更多看到的是影片會順利上映一個階段,但大部分人是不清楚製片&宣發方有對影片是否(持續)上映的最終決策權,這一點私募的騙子基本不會對投資者有交代,如果有精明投資者向其詢問,要麼含糊其辭,要麼搪塞過去。
電影市場的風險極大極高,在正常的年份期間,每週幾乎都會有一兩影片調檔和撤檔,一年間平均有七八十影片檔期發生變動,差不多一兩月便有一部影片宣佈僅上映3-7天,事實上絕大多數(90%以上)的影片首週三天的票房便是其最終票房。
4.番位調整和客串主演
“我們這裏有個沈騰的項目,您是否感興趣。”
伴隨着電影市場的恢復,騙子的活動又開始頻繁起來,這兩天一位前影城經理也收到了一些信息,甚至加了對方的微信(主要目的可能是出於好玩的心理)。
某部影片投資協議節選(非最終合同)
想都不用想,作為從業多年的他,很熟悉對方想説什麼,也知道如何表達可以讓他們表現的更強烈。其實在騙子眼中,普通羣眾對明星的認知度最高,這其中像沈騰、吳京和徐崢最為搶手。
問題在於影片沒有拍攝完結的基礎上,很難去判斷一部影片到底誰是主演、誰的戲份吃重、誰才是能夠影響影片票房的演員,通俗一點説,誰是一番?
這可能所有投資者面對最大的陷阱,沒有人會清楚的告訴你,大家喜歡的演員最終可能在電影裏面只是一個客串,曾有投資者拿表實測某位明星在影片中僅出現不足3分鐘,但他的名字卻排列在男女主演之後的第三位。
5.瘋狂溢價並移花接木
其實並不是所有投資者都會輕信騙子的花言巧語,也有很多投資者會對騙子的“合同”提出質疑,大部分騙子為了儘可能的規避風險,會把有可能取得的一小部分份額超額溢價處理。
簡單説一下這個過程,比如騙子拿到了影片2%的份額,其價值可能是幾十萬不到一百萬的規模,但他們往往會謊稱這部分的份額價值千萬,藉此攤薄自己的風險,在影片未能上映之前,便通過投資者提前鎖定自己的收益。
這裏不排除極小一部分的製片和發行方通過此方式來降低自己的風險,不過大部分國內一二線的影視公司均不屑於此,畢竟這會有損自己的名聲,保持好的商譽對於他們而言遠遠要比止損一兩個項目更重要。
6.文不對題和物非其主
這可能是所有投資者最容易忽視的一面,也是投資者上當受騙最深的一面。因為當投資者拿到一份合同,大家很難清楚自己手中合同所闡述的產品是否和電影院最終上映的版本是一致。
改頭換面&文不對題是經常的事情,普通觀眾花個三五十被宣傳忽悠了還好,投資者百八十萬的砸下去可能全國票房才幾十萬,這對於大家而言實在太坑了。
另外大部分投資者並不具備直接和第一(或第二)出品方直接面對談判的機會,無論是你的投資份額和還是社會地位,都會制約於此。雖然你拿到的合同是真實有效的,這個合同也是出品方和你簽訂的,合同的內容以及承諾確是第三方與你協商的,這種情形下,你的投資幾乎沒有、也不存在任何保障。
7.消息閉塞和信息封閉
前幾天偶然同學聚餐吃飯,席間一位註冊會計師(現在做資產評估)的同學問拍sir,“為什麼在國慶期間看電影票價要貴一些”。
要不是多年對他的瞭解,真懷疑其所有資格證書都是花錢買的。作為一個熟悉和了解經濟理論的人都會對電影行業一些基本經濟常識存在誤解,何況大部分普通人呢?
騙子都會利用普通投資者對於行業的不瞭解(或誤解),包括大家相對的信息閉塞,這裏所説的信息閉塞並不是普通人不知道電影的信息,而是普通人極難了解到電影投資製作和拍攝中的一些細緻問題。
在很多電影投資詐騙案中,不乏高級知識分子和財經領域的專業人士上當,如果用知識儲備不足來解釋顯然是不合理的,更多還是騙子利用了他們信息的相對閉塞來行騙,同時也説明認知上的誤差可能是普通投資者最大的陷阱。
8.孃親舅大和親友集團
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方面,有一條叫“孃親舅大”,意思是孃家人的輩分排序中舅舅的身份要高於其他長輩,如果遇到家庭中婆家沒有男丁和主事人的情況,那麼舅舅很多時候要衝到一線來秉持婚喪嫁娶這些紅白大事。
巧合的是,在很多電影投資詐騙案件中,“我舅舅”成為了一些騙子特別喜歡使用的藉口和身份,“我的舅舅是某某公司的負責人”,“我的舅舅是退伍老兵,認識部隊方面的負責人。”
舅舅成為了投資影視公司的保障,同時一些親戚朋友也粉墨登場,這些身份往往會讓投資者降低警惕。實際上這些都是一直以來金融詐騙慣使的手段和伎倆,只不過電影行業本身的“低門檻”屬性會讓投資放鬆警惕,這一點尤其要引發大家的注意。
結語
從大的方面和格局來看,未來電影行業向下層融資的力度和傾斜方向不會改變,甚至會愈加強烈。雖然有很多電影投資詐騙和陷阱,但這個趨勢只能愈演愈烈,更多需要投資者個人多加警惕和小心。
但實際上電影投資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備的體系和流程,可能其完善程度和產業的豐富性不比其他金融投資領域差,既然正常的金融投資領域中大家都會很清楚相關法律法規政策不會完全保護投資者不理性的投資行為,為什麼到了電影投資方面就容易頭腦發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