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表示,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再往前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確立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之一。
遺憾的是,在部分輿論中,中國改革的這一新階段、新趨勢,被情緒化地解讀為,“共同富裕就是要削弱市場經濟,就是要搞平均主義,是要消滅資本”。
一次分配理論以效率為導向
本身就是肯定互聯網經濟
持這種看法的人,首先,是對改革存在錯誤理解。
40多年的改革開放,帶來了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978年的約為3678億元,爆發式增長到了2020年的破百萬億,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均國民收入也突破1萬美元,進入了中等偏上國家收入水平。這一切依靠的是改革開放,依靠的是市場經濟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從而實現國家總體的經濟發展。但是,同樣應該看到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貧富分化的現象也出現了。
“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幫後富,逐步達到共同富裕,這是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的頂層設計。某種程度上説,這一承諾,既是改革的目標,也是改革的保障。
所以,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上日程,是改革的初心,是改革按既定的目標繼續深化。這不是要改變改革的方向,更不是否定市場經濟改革。
▲2013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310.8元,2019年時提升到30732.8元,累計升幅為67.8%。製圖/新京報陳冬
其次,這種錯誤的認識只停留在表面,源於缺乏對當下政策的深刻洞察,錯過真正關鍵的部分。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完善分配結構和分配形式。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
2019年10月,十九屆四中全會公佈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實際上,該《決定》在強調二、三次分配的作用之前,也提出在第一次分配中增加了“數據”這一新的生產要素,提出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
這是一次分配理論以效率為導向的最新突破。
數據在當下經濟運行中越來越重要,不但能促進生產效率,其本身就成為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所以,將數據作為一個參與分配的要素,可以促進中國互聯網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
更重要的是,這個理論突破回答了中國經濟,特別是互聯網經濟的一些至關重要、生死攸關的問題:外賣平台的算法是否創造價值,還是僅僅從騎手身上剝削價值?電商平台是否創造價值,還是僅僅從製造業剝削而來?遊戲與短視頻對經濟有意義嗎?
對中國互聯網產業而言,這些才是生死攸關的關鍵問題。
上述這些問題,一些民間輿論基於傳統的計劃經濟思路,給出了否定的回答。但在分配領域的理論突破,某種角度上卻給出了肯定的回答。知識、管理、技術,構成了算法、數據、代碼,從而構建了電商、遊戲、外賣平台。
所以,肯定管理、技術、數據、知識參與分配,某種程度上,本身就是肯定了互聯網公司的意義與作用。
這意味着,頂層設計,不但順應了經濟發展的趨勢,而且在一次分配時,強調以效率為導向。數據、技術、管理,在現實中往往體現為資本。
從這個角度看,共同富裕並不是消滅資本,而是在一次分配中,充分調動包括資本在內的各要素積極性。然後,以此為基礎,在二、三次分配中更強調公平。最終,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由此可知,一次分配的效率與二三次分配的公平,並行不悖,且相輔相成。
改變部分人羣的錯誤觀念
尚需普及正確的經濟思想
那麼,為什麼輿論會誤讀改革意願?某種程度上,這也是當下中國改革進程中一個被忽略了的關鍵問題。
傳統媒體時代,媒體對改革政策,有着較強的敏感性,會引導政策與輿論的良性互動。隨着自媒體興起,受流量導向,聲音雖然更多,其侷限性也更大。
對自媒體而言,缺乏能力去深度解讀政策,更重要的是,它們沒有興趣去討論嚴肅問題。新要素參與分配,雖然改革意藴濃厚,但不會有流量;相反,打倒資本、均貧富,卻能撩撥情緒——讓一部分人恐慌,而讓另一部分人興奮。於是,共同富裕,在民間輿論場,被導向了情緒化地解讀為打倒資本,而且,深受歡迎。
隨着互聯網的普及,網民羣體也向低齡化發展。很多人不具有經濟知識、市場知識,只能用傳統的計劃經濟式的觀念與直覺,去解釋經濟現象,而自媒體則會迎合他們的觀點。這些聲音因為迎合部分受眾,更符合他們的傳統直覺,從而變得聲勢浩大,壓倒了真正有價值的聲音,形成輿論導向。
這甚至形成一種很奇怪的局面:那些深受部分人羣歡迎的觀點,往往在思想光譜上,更傾向於保守,更傾向於否定市場價值,而頂層政策的思想光譜,反而更具改革精神,更加肯定市場的價值。
某些大眾的錯誤觀念,自下而上,就會逐層影響具體政策,反過來影響中國經濟。從某種程度上來説,民間輿論場如果導向錯誤,不僅不能與改革性的頂層政策相互響應,甚至會產生誤讀政策的嚴重後果,繼而阻礙改革。
如果説四十年前,解放思想,更多的是指幹部、政府部門的話;那麼,在今天,如何讓更多人具有正確的經濟思想,是一個當下中國改革中的各階層,必須要回答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特約撰稿人 | 劉遠舉(財經專欄作家)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