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芯總裁陳衞:芯片缺貨,我們從危機中看到機會
9月17日,華為芯片“斷供”第3天,一場半導體產業盛會在廣州召開:第23屆中國集成電路製造年會暨2020年廣東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論壇引發關注。
“國產模擬芯片仍處於缺貨狀態,未來模擬芯片進行國產替代的空間將更加廣闊,我們也看到巨大的機會。”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總裁及CEO陳衞在主題演講中表示,尤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半導體產業具備天時、地利、人和。
特殊時期下的中國特別是廣東的半導體產業如何發展?多位企業家、專家學者以及機構代表參會,探討破解“卡脖子”技術的方法以及未來產業前景。
▉“需求缺口大,我們看到了巨大機會”
“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非常大,中國最早實現復工復產,而且做得非常好,這讓我們從危機之中看到了非常好的機會。”陳衞説。
論壇會場的大屏幕上顯示出兩條快速的上升曲線:從2009年到2020年,中國集成電路產值和市場規模預計將分別增長10倍和5倍,但產值與市場規模之比仍僅為五分之一。在他看來,這裏的差額正是國產半導體產業的機遇所在。
陳衞表示,以粵芯從事的模擬芯片來説,全世界年產值約為539億元,但是國內模擬芯片產值非常少的。全世界前十大企業全部集中在歐美。
“2020年國內模擬芯片的產能缺口是每個月57萬片,隨着國內產量提升,到了2025年缺口將減少到50萬片。” 陳衞表示,目前國內正在建設很多半導體工廠,但已經實現量產的並不多,總體來看,國產模擬芯片仍處於“缺貨”狀態,“未來模擬芯片進行國產替代的空間將更加廣闊,我們也看到巨大的機會。”
▉“大灣區發展集成電路,天時地利人和”
在全球供應鏈面臨挑戰的特殊背景下,供應缺口正是國內產業的市場機會。不過,能否抓住機會需要更多條件的配合。
“可以告訴大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集成電路條件逐步成熟,天時、地利、人和。” 陳衞表示,天時,整個國際形勢讓粵芯覺得,做半導體非常重要,是一個國之重器的產業。
今年2月,廣東在國內疫情最嚴重時期發佈《廣東省加快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不久前,國務院發佈《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多個政策的接連出台,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從地理位置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的環境非常好,而且產業基礎好,半導體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優勢明顯。”陳衞表示,從廣州、深圳到香港、澳門串聯起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走廊,加上在其周邊的佛山、東莞,有着在全國數量首屈一指、產業能力位居前列的科創企業。
人和則體現在人才方面,陳衞分析認為,廣州的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和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均設立了微電子學院,加上實力強勁的澳門大學微電子學院,奠定了科研和人才培養基礎。
“最近我發現一個現象:很多知名的研究所、研究院也跑到廣東特別是廣州黃埔落地,這很方便企業跟大學做產學研的結合。粵芯在設備零部件研發製造上與他們建立了很多合作項目。”陳衞感嘆説,天時、地利、人和,使得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集成電路勢不可待。
在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下,粵芯在2018年3月5日項目打樁,2019年9月20日開始投產。“18個月進度是非常快的,現在還在產量爬坡的階段,大概接近兩萬片,二期也已經啓動,希望明年年底量產。”陳衞表示,粵芯將以黃埔產業為集聚地,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集成電路的完整產業的生態圈,致力打造中國集成電路創新的第三極。
【更多】
9月17日,第23屆中國集成電路製造年會暨2020年廣東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論壇在廣州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賦能製造業,拓展大集羣”。
論壇由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分會、廣東省集成電路行業協會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半導體產業聯盟主辦,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及廣東省科學技術廳等單位指導。
當天,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總裁及CEO陳衞、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聯合CEO趙海軍、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CEO楊士寧等企業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微納電子學院院長吳漢明等專家學者以及國際科研機構代表等超過1000人與會。
▼延伸閲讀:
創·見|粵芯副總裁李海明:掙脱“卡脖子”,要當有“芯”人_
【採寫】王彪 彭琳
【攝影】肖雄
【見習記者】許舒智
【作者】 王彪;肖雄;彭琳;許舒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