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4日,北汽藍谷(證券代碼:600733)披露2022年半年度業績報告。上半年,雖然受到疫情反覆、經濟增速放緩、原材料及零部件價格高企、芯片及電池等核心資源供應緊張等不利因素影響,公司的營業收入依然實現大幅提升,達到34.79億元,同比增長42.76%;雖然淨利潤仍處於虧損狀態,但因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提升至20.50億元。從多項指標上來看,北汽藍谷目前財務狀況健康、整體經營情況持續回暖。
報告顯示,北汽藍谷今年上半年連續四個月實現100%以上的銷量增長,上半年累計銷量17010輛,累計同比增長144.43%。其中6月銷量為3597輛,較上年同期同比增長約127%。
北汽藍谷經理、北汽新能源總經理代康偉表示,隨着市場強勢爆發,以及北汽藍谷技術持續迭代、實力不斷積澱、銷量保持上揚,虧損形勢正逐步得到緩解,距離臨界點越來越近,有望在不久的未來徹底扭轉。
佔位高端智能,上半年品牌市場齊向上
5月7日,極狐阿爾法S全新HI版正式上市,作為當前汽車智能化水平第一梯隊的代表,它是首款搭載華為智能汽車全棧解決方案的量產車,是高階智能駕駛元年的標誌,意味着極狐品牌智能化的進一步升級與“釋放科技包容心”品牌理念的具像體現,更是極狐汽車為用户打造的支付得起、觸手可及的前沿技術的產品成功案例。
同時北汽藍谷積極推進終端與配套服務體系建設。上半年,極狐品牌已開業運營門店共154家,預計今年達到186家,並計劃在2025年實現覆蓋100+城市、380+家網點的網絡規模;已建成82家授權服務中心,覆蓋全國56個城市,新建10座極狐專屬超充站、3座目的地站,覆蓋全國40座城市、1289座證充電站組成的補能網絡已正式投入運營。特別在OTA升級迭代速度方面,極狐汽車表現同樣領先行業,6月22日已完成上市以來第9次升級,總升級功能多達120項,用户滿意度進一步提升。
正是在品牌、產品、口碑的全體系提升促進下,極狐汽車上半年累計銷售數量同比提升476.1%,已超過2021年全年銷售總量,銷量增速在20-35萬價格區間的純電動汽車細分市場保持領先。在以北京為主的26座核心重點城市中,實現了18座城的市份額提升,其中北京市場的份額提升至7.8%,位列細分市場第四名。
拓寬產品覆蓋場景,鞏固下半年增量趨勢
根據全國乘聯會(CPCA)的統計數據,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及批發銷量分別為251.5萬輛和246.6萬輛,同比增長分別達到128.4%和122.8%,雖然受到疫情等因素影響,中國汽車市場整體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滯漲現象,但下半年新能源汽車板塊維持高增長、高滲透的趨勢不會變化。在這種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裏,想要交出更進一步的成績單,必須有足夠的“後手”。
7月,極狐阿爾法S 全新HI版開始交付,邁出了從產線到市場的關鍵一步。作為融合北汽藍谷新能源技術積累、麥格納百年工業製造經驗、華為鴻蒙生態優勢的大成之作,阿爾法S 全新HI版自發布之日起,就成為很多消費者期望享受智慧出行的不二之選,隨着產能爬坡工作不斷推進,其將成為極狐汽車下階段最關鍵的銷量增長點之一。
與阿爾法S 全新HI版向上攀升對應的,是阿爾法T、阿爾法S標準續航版車型所帶來的品牌覆蓋度“下探”。這兩款配備北汽藍谷自研“極鋒”電機的產品,將幫助極狐汽車把價格區位拉到24萬元附近,不僅從產品結構上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的選擇,依照同級市場中標準續航配置平均銷量35%的佔比來看,將對極狐汽車保持銷量增長勢頭提供非常大的幫助。
堅定研發,推動競爭力升級迎接未來
井噴在即的行業前景、迅速改善的經營狀況、技術領先的優質產品,北汽藍谷的長效價值獲得了資本市場的一致看好,不久前公佈的資本市場定增計劃也在順利實施當中。依照北汽藍谷公開的計劃顯示,相關資金將主要用於面向場景化產品的滑板平台開發項目、整車產品升級開發項目、研發與核心能力建設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上述項目的實施將有力提升公司產品迭代更新能力、大幅度壓縮產品研發週期、節約研發投入。持續提升公司核心技術能力和技術儲備,優化企業資本結構,為持續提供符合消費需求的商品,增加企業收入、提升業績提供堅實基礎。
經過多年發展,北汽藍谷已形成跨平台、模塊化架構的正向開發體系。包括BE21、BE22、BE11三大平台,覆蓋Sedan、MPV、SUV、Cross等多種車型,擁有高度自研的三電技術,高性能電機、動力電池、碳化硅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均處於行業領先水平;率先實現全冗餘設計確保整車系統的安全性,以及在零部件、整車、材料等方面具備國際領先的驗證設施和驗證標準。
未來幾年,北汽藍谷將以極狐品牌為核心陣地,加快產品佈局節奏,預計2023年推出一款搭載華為HI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全新車型,同時針對更加年輕的消費羣體也將有全新產品陸續推向市場。面向未來,北汽藍谷將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用户為中心,資源聚焦、瘦身健體,加快推進高端化、創新化轉型,實高質量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