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能源汽車的賽道,小米終於認了!
3月30日下午,小米集團(01810.HK)在港交所公告稱,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立項。公告顯示,小米擬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小米集團首席執行官雷軍將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首席執行官。
四次傳聞後,終於官宣
近日,媒體報道,小米計劃未來三年投資約1000億元人民幣(150億美元)生產電動汽車,啓動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改革,進軍興旺發展的中國電動汽車市場。這是自去年年底以來小米第四次被傳出造車傳聞。
此前2月21日晚間,小米集團公告回應造車傳聞,稱一直在關注電動汽車生態的發展,並就相關行業態勢進行持續評估及研究,但集團就電動汽車製造業務的研究還沒有到正式立項階段。彼時,“還沒有”三個字十分曖昧,一個月過去後,小米終於官宣,立項的時刻到了。
小米2月21日公告
3月30日下午,小米集團(01810.HK)在港交所發佈公告稱,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立項。公告顯示,小米擬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小米集團首席執行官雷軍將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首席執行官。小米集團表示,希望用高品質的智能電動汽車,讓全球用户享受無所不在的智能生活。
隨後,雷軍在微博稱,“關於造車,今晚發佈會上會跟大家仔細説。”
小米股價截圖
消息發佈後,小米集團港股股價短線拉昇,截至收盤漲2.20%,報25.6港元。
如何造車?先排除和長城合作
稍早前,有媒體報道稱,小米將與長城聯手造車。就該傳聞,3月26日下午小米集團總辦副主任、原集團公關部總經理徐潔雲在社交平台回應此報道,稱“完全扯淡的假新聞”。
徐潔雲微博
當日晚間,長城汽車發佈公告,進一步回應市場傳聞,其在公告中稱,媒體刊登報道提及小米集團正與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談判使用本公司工廠生產電動汽車,經公司核實上述新聞報導並不屬實,本公司並未與小米就上述新聞報導事宜進行談判。
但是有趣的是,徐潔雲在去年12月時還發微博稱,“但凡説小米要造車的,都是假新聞。”短短3個月後,小米造車立項了。於是有網友評論:“雷軍和徐潔雲,誰能代表小米?”
蓄勢多年,現在起跳
不怪網友質疑,畢竟在徐潔雲發微博前,小米在汽車領域已佈局7年。
投資方面,公開資料顯示,小米在2014年投資了地圖廠商凱立德;2015年雷軍創立的順為資本投資了新造車公司蔚來;2016年和2019年,順為兩次投資小鵬;2020年4月,小米又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參與車載服務系統廠商博泰的B輪融資。
在技術上,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公告系統中公開的專利申請文件,小米從2015年起陸續申請了汽車定速巡航、能源補充、車輛操控、導航、輔助行駛和行車安全等汽車方向的發明專利。
另外,2019年6月,小米宣佈與梅賽德斯奔馳合作,推動旗下虛擬語音助手小愛同學進入汽車人機交互系統。到2020年6月,小米進一步申請註冊了小米車聯商標和相關圖形商標。
就像蘋果依靠iPhone生態軟硬件通吃一樣,被稱為“雷布斯”的雷軍下場造車,或許也將多管齊下,其一系列動作也符合2013年雷軍拜訪馬斯克試駕特斯拉後的判斷,“軟件、硬件加互聯網,鐵人三項。”
種種跡象都表明,小米從來都不是新能源的局外人,而更像一隻蓄勢待發的兔子等待起跳。
手機退潮,造車漲潮
小米造車的背後,是資本市場對造車故事的青睞,是先行者已經打開市場且供應鏈已趨於成熟,另一面也是手機業務正陷入瓶頸和激烈廝殺。“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崇尚風口論者,自稱“極度保守下的極度冒進主義者”的雷軍,將在多重因素疊加下,帶領小米進入新的戰場。
蘋果、華為、小米這些科技巨頭屢屢被傳“造車緋聞”,為什麼手機廠商都愛造車?
首先,最直觀的理由是股價。
2020年,新能源車企市值一飛中天,特斯拉去年美股市值漲幅近7倍,以一己之力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車企,甩開幾大傳統汽車集團;蔚來2020年股價漲幅最高達14倍,從“2019最慘的人”到“2020最得意的人”堪稱起死回生;五菱汽車在港股過去一年漲幅更是超1000%;比亞迪港股同期漲幅也近400%……
人人都知道,資本市場面向未來,所有要有不斷的新故事,造車,就是最好的模板之一,而前輩們一路飆升的股價就是最好的證據,無法不令人眼紅。
其次,是政府支持下廣闊的藍海市場。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文件要求,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將在2025年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也就是説,接下來五年,新能源汽車行業年複合增長率將達37%以上。而目前,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新能源汽車銷量僅佔汽車總銷量的5%左右。這背後,是廣闊的藍海市場。
在這樣的支持下,新能車市場發展迅速,據公安部數據,截至2020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佔汽車總量1.75%,但增速極快,比去年增長近三成。
第三,是先行者已經打開市場,消費者的接受度正不斷提高。
一般來講,一個新興領域的領先者並不會壓制同行,反而會帶動它們一起增長,幫助後來者建立消費者認知,打開市場。在新能源裏,這個先行者就是特斯拉,對小米們來説,還要算上理想、蔚來、小鵬三家新勢力。
在供應鏈方面,特斯拉等先行者已幫助培育了相對成熟的供應商和具有相關管理經驗的人才。在市場認知方面,2018年7月,特斯拉在上海建廠,開始生產國產化特斯拉,1月上市國產Model3,並迅速成為中國最暢銷的純電動車,新能源車的市場接受度進一步提高。
進入一個已經有一定基礎的市場,然後通過供應鏈合作主打性價比,迅速找到自己的市場定位,這是小米的一貫打法,2011年進入手機市場時便是如此。雷軍評價自己為“極度保守下的極度冒進”,也把這種認知帶進了小米。
最後,是手機市場出貨量已接近天花板,廝殺激烈。
據中國信通院數據,中國手機出貨量在2016年達到5.6億部高點後逐年下降,到2020年,疊加疫情影響,全年出貨量為3.08億,比4年前減少近一半。據市場調研機構IDC調查顯示,2020年Q2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降幅高達16%,這是智能手機行業有史以來最差的表現。尋找新出口,勢在必行。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不僅僅是留給小米的問題,是所有人都需要作答的考卷。
紅星新聞記者 許媛 實習記者 謝雨桐
責編 任志江 編輯 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