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餘思毅
近日,關於第三支柱養老金的話題再度引起熱議。
在4月下旬的博鰲論壇上,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李波等高層接連發聲,支持第三支柱養老金髮展,還為彌補養老金缺口、支持養老金轉型出謀劃策,建議可以動用一些其他資源來支持過渡期的養老金支付,例如,國有資本的減持、土地的收益、超長期國債等。
第三支柱養老金的推出已然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3月25日,國務院印發《關於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分工的意見》,對於《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有了明確的推進進度要求:“人社部等部門9月底前出台相關政策,年內持續推進”。
當下,養老金缺口、延遲退休應對老齡化等議題被反覆討論。人們一方面焦慮延遲退休,另一方面憂慮老去之時該如何養老。如今,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推出,多大程度上解決養老的問題?其推出是否受到追捧?養老金缺口的難題如何解決?4月24日,時代財經就上述問題專訪了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書長房連泉。
對於專家們提出動用其他資源以彌補養老金缺口的建議,房連泉分析,國資劃轉充實社保基金,只能通過股權分紅變現,很大程度上難以彌補養老金缺口。目前,土地收益、社會撫養費、罰款被作為公共資金來源的潛在渠道之一,在探索補充社保的可能性。
較早前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樓繼偉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可以提高税率或者社保繳費費率的方法彌補養老金缺口。在房連泉看來,在減税降費刺激經濟背景下,社保基金收支壓力加大,要靠加強徵繳和做實工資繳費基數,才能增加收入。
房連泉認為,從宏觀的角度看,隨着國家社保支付壓力加大,養老金制度的可持續性面臨挑戰。“大家應該及早轉變意識,在策略上從第一支柱養老轉到第二、第三支柱,讓個人儲蓄實現結構性的轉換。”
對於今年9月即將出台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政策,各方都在觀望,畢竟三年前曾在上海等三地進行試點,效果不甚理想。但在房連泉看來,如果能設計出有競爭力的養老產品,第三支柱是有吸引力的。
房連泉指出,隨着第三支柱養老產品的推廣,假以時日能引發金融業巨大變化。“養老金作為長期的資金,不停地積累,在複利的作用下,規模會越來越大。帶動業界設計更多適合長期投資的產品,有利於帶動金融市場的轉型,由短期投資向長期投資轉變。”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書長房連泉 受訪者供圖
第三支柱養老產品的類型將更多元
時代財經:博鰲論壇上,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表示,推動個人資金供給轉化為第三支柱養老產品。事實上,早在2018年5月,税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廈門市)和蘇州工業園區試點。據官方介紹,試點總體規模不大,市場普遍反映政策吸引力不足。你認為,今年9月推出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會受到人們的追捧嗎?
房連泉:過去試點的是個税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主要是面向保險業的產品。從這兩年多的效果看,確實不是太理想。
今年9月份推出的第三支柱養老金產品,根據主管部門的意見,預期產品的範圍會擴大,類似於銀行理財產品、基金類產品都會被納入,成為一種賬户式的、個人理財養老金產品,其試點的範圍和產品類型的適用性都會加強。
時代財經:賬户式的養老基金產品,是否有點類似像香港的強基金?
房連泉:投資形式與香港強基金有類似特徵,即投資的種類較多。但是香港的強基金是強制性的,而第三支柱養老金是自願性質的。
需要指出的是, 9月份推出這種類型的基金,與一般的基金投資、投資理財產品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這是一種長期性的投資產品。
一般的基金投資產品,着眼短期投資,可能會跟漲殺跌,由視市場投資回報情況而定。但這類養老金產品會有一個獨立的個人賬户,税務系統可以進行跟蹤。其實,之前的税延保險產品也會給投資者算清楚,存的年限以及退休之後,每年能領取多少。
業內一般把這類產品稱為“養老目標基金”。這類產品不是隨時可以提現的,會有一個封閉期。現在有些養老目標基金,封閉期是3年或者5年,而像國外的養老目標基金一般要求退休之後才能提出來。
時代財經:你認為,第三支柱養老產品都吸引力在哪些方面?
房連泉:首先,國內外的經驗説明,延税是個人購買養老金產品相對於其他一些投資產品的優勢。其他保險產品在個税裏面是沒有抵扣項的,養老金產品則是可以抵扣個人所得納税基數。
從設計原理上講,第三支柱養老產品主要是針對納税羣體,特別是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人羣,也就是中等收入以上的,包括高收入者。至於低收入羣體可能不必納税,可以選擇儲蓄養老,把資金放在賬户裏進行投資理財。
其次,大家也會通過跟其他市面上的理財型產品比對,如果覺得第三支柱養老產品在收益和風險控制等方面都不錯,也可能會去購買。
利於金融市場的轉型
時代財經:據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教授的數據,目前社保基金、企業年金和商業養老保險的累計結餘佔GDP的比重分別為10%、0.02%、0.025%,可以説,社保基金佔GDP比例不容樂觀,企業年金和商業養老保險比例是極其之小。你提到第三支柱養老金產品將更加多元,那麼,隨着這些產品的推出,是否會引起商業金融業巨大變化?
房連泉:預期會引起較大的變化。
像美國、香港都是個人養老金制度,背後擁有非常發達的金融市場作為支撐。養老金作為長期的資金,不停地積累,在複利的作用下,規模會越來越大。因此,金融機構都非常看重養老類的產品。
養老金管理要委託給專業投資機構,代表用户理財,這就意味着保險、基金公司、信託公司等都可以參與到第三支柱養老金計劃。這會帶動業界設計更多適合長期投資的產品,契合用户的生命週期,例如不同的年齡段,設計相應的投資策略,隨着年齡的變化,也會有變化的組合。
按此趨勢,針對養老金的金融產品會逐漸發育出一個市場體系,發展出不同的組合以及特定類的專業化設計。這樣有利於帶動金融市場的轉型——由短期投資向長期投資轉變。
時代財經:隨着第三支柱養老金的推出,企業年金和商業養老保險的比重可能會上升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
房連泉:目前的結構確實不太合理,國家社保比重比較大,企業年金與個人商業養老的比重很少,造成國家的負擔比較重。
第三支柱養老的推出涉及社保制度的轉變。政府現在提倡多層次養老保險,鼓勵大家積極參加企業購買的養老保險和個人商業保險。如此一來,金融活力就會增強。以市場化帶動養老金融市場的發展,國家財政負擔也會下降。
時代財經:如果以後往這個方向走,能多大程度上解決養老金缺口的問題?
房連泉:養老金缺口是指隨着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國家公共養老金入不敷出。通過發展第二、第三支柱不是為了解決養老金的缺口,而是使得人們養老的比例有所調整。
從宏觀的角度試想一下,若是大家都依靠國家社保,隨着國家社保的缺口越來越大,養老金制度的可持續性就會出現問題。從策略上來講,從第一支柱養老轉到第二、第三支柱,使得個人儲蓄實現結構性的轉換。
倘若社保養老金只能維持退休前40%的收入,人們通過購買其他養老金產品再獲得40%,就會比單純依靠國家好很多。國家社保養老金只是基本的替代作用,要是希望將來有一個比較體面的退休生活,還是要靠自己買養老金產品。
時代財經: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李波在博鰲論壇上還提出了,推動養老金改革向積累型發展。數據顯示,2018年末,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家的養老金積累餘額加權平均佔GDP的比重達到126%,而中國同期只有10%左右。他因此建議,應該把一部分儲蓄安排到養老金賬户中,可以進行長期資本配置,例如股權投資。中國有必要以及有基礎向國外的情況看齊嗎?
房連泉:中國要向這些國家看齊確實是有較大差距。
根據掌握的資料和數據,養老金積累餘額加權平均佔GDP比重高的國家主要是荷蘭、丹麥等北歐的一些國家,還有英國、美國等私人養老金比較發達的國家。而德國、法國以及一些南歐國家,養老金則是依靠國家養老金資產,養老金積累佔GDP的比例並不高。
養老金積累從低到高是有一個過程的,大家都要認識到僅依靠國家社保,其可持續性會比較低,就會自覺發展私人養老金。
這些改革會涉及到一些國民的福利,只能慢慢轉變結構。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養老要發展,國家還需要做出一些特別大的調整。
挖掘補充社保基金的公共資源
時代財經:去年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曾建議取消公積金,也有專家建議把公積金用以支持第三支柱養老金的發展,你怎麼看?
房連泉:對,公積金也可以調整,用作養老。
公積金本質上是人們在固定的個人賬户存錢,用於買房。如果沒有發揮購房用途,就形成資源浪費。隨着養老問題越來越重要,那麼用在住房上的錢,也可以“搬過來”養老。
住房公積金存在銀行,人們有利率的損失。如果養老金能設計出好的產品和制度安排,甚至有高回報率,大家自然願意向這個方向轉變,往積累型的方向發展。
這需要國家在制度上和政策上,引導人們把既定的資產資源合理分配,例如銀行裏的儲蓄能不能“搬家”到養老金?如前所述,政府給以政策支持、税收優惠,使得大家都把第三支柱養老金看作儲蓄工具,那麼,它就能發揮很強的槓桿作用。
時代財經:在養老金積累佔GDP較低的背景下,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李波提到的,可以動用一些其他資源來支持過渡型的養老支付,例如國有資本的減持、土地的收益,還有發超長期的國債。你覺得可行嗎?
房連泉:現在有這樣的一些做法,主要指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基金通過國有資本的減持,充實社保基金。但這一舉措是為了儲備,以防地方養老金缺口越來越大。
現在國家也在想其他的辦法充實全國的社保基金,其中,土地的收益、彩票等都可能也是補充性的來源。
時代財經:是直接補充缺口嗎?
房連泉:不是,是同步到全國社保基金中。當全國社保基金的規模做大,盈利能力變強之後,盈利可以被用以補充社保短期發放的缺口。
時代財經:土地收益作為地方財政一個非常重要的來源,已經在劃撥了嗎?
房連泉:作為公共資源來源的備選,土地收益的劃撥只是一種潛在可能。此外,社會撫養費、罰款也被作為公共資金來源的潛在渠道之一。只能説國家在探討各種可能性。
時代財經: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樓繼偉近日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提到,要彌補養老金缺口,可以提高税率或者社保繳費的費率的方法,你認為可行嗎?
房連泉:短期來看,費率和税率現在不太適合被提高,因為政府在減税降費,刺激經濟。但從長遠來看,這種策略是可行的,是解決根本問題的考慮方法。
正如博鰲論壇上央行相關領導提到,養老主要還是來自於大家的儲蓄、繳費,只有把社保基金、第二、第三養老產品做強了,進行投資循環,才能帶來盈利。
現在大部分就業者還是有能力多交養老金的,如果大家的積極性高了,每年進來的本金多了,社保基金就成了永續型的,因此要號召大家把儲蓄利用起來,進行“搬家”,優化資源配置。
國資劃轉股權充實社保基金 難以彌補養老金缺口
時代財經:關於國有資本減持,今年1月下旬,部分中央和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金融機構根據2017年11月國務院印發《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實施方案》,劃轉企業國有股權的10%充實社保基金。這是2017年所定的方案,未來隨着社保基金缺口可能拉大,這一舉措往後還會加碼嗎?
房連泉:根據統計數據,目前90多家央企已經進行股權劃轉。可是國資劃轉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也是打一個問號。國資劃轉的只是股權,社保基金持有股權,並不是像財政可以給全國社保劃撥現金。
國資劃撥過來的股權要等到股票分紅時,才會有現金收入。這就意味着很多國有資產無法變現,只有賬面價值。劃轉2萬億的股權,不併意味着有2萬億的資產,股權對應的分紅比例較少,而且股權也不能在需要現金時賣掉。因此,國資劃轉作為一種戰略的安排,但較難用於彌補養老金缺口。
時代財經:《劃轉國有資本運作管理辦法》遲遲未曾出台,有聲音認為,地方社保基金希望手裏的操作權限大一些,在進行更大投資時束縛少一些,因此地方希望出台“劃轉國有資本運作管理辦法”,以打破股權變現的限制。
房連泉:這是一個需要綜合考量的事情,因為國有企業是有經營目標的,大部分的盈利用作再投資。而全國社保基金如果要提現就要減持國有資產,這可能會對國有資本帶來衝擊。不少國有企業是世界500強,如果把它的資產變現,影響是比較大的。
時代財經:還想請教延遲退休的邏輯起點在哪裏,是由於養老金缺口嗎?如果隨着第一、第二、第三支柱養老都已經建立起來的話,可以不延遲延退休嗎?
房連泉:這是兩回事,延遲退休還是有必要的,也基本上成為了社會共識。
目前國內的退休年齡在全世界都是較低的。隨着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勞動力會出現短缺。人們預期壽命延長,如果其退休太早的話,就會形成勞動力資源的浪費,延遲退休有利於保障就業量。
現在很多老年人都有就業的意願,這是社會形勢的需要。延遲退休是一方面解決就業的決策,另一方面和社保聯繫起來了,延遲了領取養老金的時間,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養老金缺口的緊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