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金融專家:中國的碳減排戰略不會犧牲經濟增長,對部分產業和地區是轉型機遇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財經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趙覺珵 張丹】在去年9月舉行的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宣佈將“力爭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峯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被稱為“雙碳”的戰略預計將對中國未來幾十年的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在16日舉行的清華五道口“碳中和經濟”論壇上,多名金融學者均強調,儘管中國需要投入數以萬億計的資金來實現“30·60目標”,但這也將成為產業轉型與經濟增長的新機遇。

“碳達峯、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它不僅將重塑我國的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更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張曉慧16日在論壇上表示,碳達峯、碳中和不是要簡單以犧牲經濟增長速度、國民財富積累和文明生活水平提高為代價,而是要實現碳減排約束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未來幾十年,綠色低碳轉型將嵌入所有經濟活動的內核,成為投資、生產、消費和流通等決策的核心邏輯,經濟發展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也將從不可持續的資源高度依賴型轉向持續迭代的技術創新型。

目前,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出碳中和目標,以應對氣候變化、推動温室氣體減排。由於開啓工業化進程的時間較早,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均已實現碳達峯,並宣佈將在碳達峯後50年至70年左右的時間內實現碳中和。相比之下,仍處於快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的中國提出在“30·60”的目標,未來減排將面臨較大壓力。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當日介紹稱,2019年,我國生產活動年排放二氧化碳達100億噸,佔全球總量的30%,並且還在以1.5%的速度增長。“我國是發展中大國,能源消耗多,尤其是煤炭在其中佔比高,實現‘雙碳’目標的任務比較艱鉅。” 李毅中説。

張曉慧援引聯合國的測算數據表示,要實現《巴黎協定》的氣温上升控制目標,全球範圍內總資約為90萬億美元,我國實現碳中和同樣需要巨量資金投入。據多個機構初步測算,我國實現“雙碳”戰略所需投資大約在150萬億至300萬億元人民幣之間,這意味着未來我國每年將在“雙碳”領域平均投資3.75萬—7.5萬億元人民幣,約佔全年投資總額的10%左右。

參與論壇的專家認為,在“雙碳”領域的投入既是支出,也是經濟轉型與發展的機遇。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鞠建東1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雙碳”戰略首先將影響煤炭行業以及山西、陝西等地區。但從現在開始到2060年還有40年時間,通過政策安排,這些地區可以藉機完成產業機構的調整。

鞠建東稱,很多人都擔心碳減排是否會影響經濟增長,但中國在2030年甚至更早實現碳達峯是經濟自然發展的必然過程,對GDP不會有負面影響。而根據模型測算,如果不採取行政性手段,只使用碳税等經濟性措施去達成減排目標,即使在最負面的情況下,對中國每年GDP的影響也將低於1%。“(碳減排的)對經濟的影響是正還是負,主要取決於政策,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也是同理。”鞠建東補充稱。

李毅中在演講中提到,要實現“雙碳”目標,能源是源頭,需要調整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總經理馬永生當日也分析表示,作為能源消費大國,在“雙碳”目標提出後,我國能源轉型進程進一步加快,預計到2040年非化石能源需求佔一次能源比重將達到42%左右。而油氣行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雙碳”目標新要求和能源轉型大趨勢推動下,面臨的減排減碳、綠色發展壓力增大。

但李毅中也強調,碳中和不是化石能源的絕滅。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是共存的,問題是要加快形成以非化石能源為主體的能源結構。石油安全事關能源安全、國家安全,要注重國內的油氣田、煤礦的集約開發,還要開展新一輪找油、找礦。馬永生也認為,從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角度看,未來需要持續加大勘探開發力度、不斷提升油氣供給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打造綠色油氣田,加大控碳減碳降碳力度,全力推進綠色發展。

當前,減少温室氣體排放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鞠建東認為,中國在人均GDP剛剛超過1萬美元之際,就採取大規模措施減少碳排放,這為全球作出了巨大貢獻,也應該因此得到鼓勵和支持。尤其是美國等發達國家要求中國在碳減排領域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不該還對中國的光伏產品等加徵懲罰性關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