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二十大報告解讀|如何理解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財經

10月16日,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2020年,中共中央首次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根據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


此次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提出這一點,且強調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那麼,應該如何理解其內涵?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實際上,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可以落實在很多方面,如對外貿易的轉型升級,即我們不僅僅參與分工,而且要高質量地參與分工,通過國際貿易獲得更多紅利,要提升我國在國際貿易、國際經濟合作、國際關係處理中的地位,這是一方面。此外,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更多是要安全,不能被牽着鼻子,卡着脖子,這樣參與國際分工是靠不住的,要提升自主化水平,提高話語權。


星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則對記者表示,在當前全球經濟面臨衰退壓力,海外局勢、風險充滿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下,我們更應該着眼於國內市場的挖掘,通過激活自身動力,修煉內功,以提升經濟對於外部環境變化的抗風險能力,這是加強國內大循環的一個背景。的確,我們也擁有這樣的實力,我們有14億人口,市場規模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仍有巨大潛力可以挖掘。為什麼二十大報告談到可靠性?因為我們內循環的可靠性還有可提升的空間,如在消費層面,雖然我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內需市場,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羣規模也比較大,但消費潛力仍未充分挖掘,消費端一旦崛起,將有效拉動生產端,這樣一來,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將有效增強,經濟高質量發展也會更加牢靠。


中金公司研報觀點則認為,國內大循環“可靠性”的提法與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總體要求相呼應。從數據來看,中國進出口金額佔GDP比重由2006年的64%下降到了2021年的34%,貿易順差佔GDP的比重也保持在相對均衡的水平,人均GDP已超1萬美元以上,客觀上都要求高水平對外開放。而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更多要求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中國一方面積極推進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自貿協議的簽署和落實,積極研究加入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進一步縮減,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係。預計未來五年這些改革方向仍會繼續持續並得到進一步發展。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潘亦純 編輯 陳莉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