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大中華區副總裁高勇:國際貿易對食物安全很重要
疫情和國際形勢的變化,給全球供應鏈帶來衝擊。儘管在工業領域供應鏈的本地化進程得到推進,但在高勇看來,受到土地、水資源等約束條件的限制,在大宗農產品領域,維護全球化依然是維持農業供應鏈韌性和長期安全的先決條件。
“中國對油料作物的需求很高,中國的大豆需求量大約為8000萬到9000萬噸之間。為何不完全自己生產,而仍然需要進口呢?中國總共只有約20億畝耕地,這些土地不僅要保障三大主糧,還要供應水果蔬菜。如果所需的大豆全部由自己種植,是現有耕地不足以支撐的。”
這是談到大豆進口問題時,高勇博士的答案。此前高勇曾多次被人問到這一問題,即“中國進口這麼多大豆,為何不能自己生產?”。
“中國目前除土地資源受限之外,北方尤其是西北的水資源也極具挑戰性,長期抽取地下水進行灌溉,使地下含水層顯著下降。由於這些限制因素,不可能讓所有的大宗產品(包括大豆)都依賴於國內生產,所以仍然要堅持推進全球化,這對中國也非常有利。”高勇表示。
一個例子是,儘管在中美貿易摩擦之後,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數量出現下降,但依然從巴西和阿根廷進口填補了缺口。
在全球食物安全領域,國際貿易也發揮着重要的價值。在高勇看來,目前農業面臨兩大問題,一方面是人口的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則要考慮農業對環境的影響,即如何可持續地保障全球的食物安全。
“總體而言,對全球食物安全的威脅並非總量問題,更多的是結構性問題。在保障全球食物安全方面,國際貿易互通有無是至關重要的,這也符合中國堅持擴大開放、舉辦進博會的初衷。”高勇表示。
在此次疫情中,儘管受到了一定衝擊,但是全球農業供應鏈依然表現出了較強的韌性,在物流成本方面,由於以海運、水運為主,也未出現明顯的漲幅。高勇對經濟觀察報表示:“拋開政治因素的影響,國際貿易總體來看仍然暢通。”
貿易可以解決現階段全球的食物安全,科技則被期待可以在更長的週期上發揮作用。
中國農業正在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本屆進博會,農業領域參展企業展出各類創新產品、服務,以及立足中國農業發展的創新商業模式。
拜耳農業事業部拜耳作物科學,帶來融合種子、植保、數字化與精準農業的中國本土化農業實踐,深入服務中國農業轉型升級,促進糧食供應與地球家園雙安全。
從歷史角度來看,與工業一樣,農業同樣經歷了數次技術革命,從機械化到綠色革命,每一代革命性技術都支撐了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長,在高勇看來,數字農業很可能成為下一次農業革命的重點。
一直以來,農作物生產受到遺傳、環境、管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高勇指出,傳統農業的技術突破更多着眼於單點突破,缺乏整體優化;而在高勇看來,數字化可以優化農業生產的整個鏈條,在節約資源消耗的同時,使產量最大化,這也是拜耳通過數字農業主攻的方向之一。
高勇提供了一個例子,比如在田內放置很多探針,根據探針傳到數據中心的實時數據,可以及時瞭解田裏的水分、肥力情況;數據中心還可以利用這些數據優化模型,通過綜合考慮所有因素,結合天氣變化情況和衞星成像,對最優的施肥時機和施肥量提出建議,以達到效率最高、流失最少的效果。此外,還可以通過優化農場的種植密度和品種,提升作物產量。
“拜耳在農業板塊有三大戰略支柱,一是創新,二是可持續,三是數字化。”高勇對經濟觀察網表示。在中國,拜耳已經在中國積極推進數字化農業的應用和探索,在包括電商、線上平台以及飛防植保數據化等諸多方向上均有發力。
例如,拜耳拜樂農®生態圈2017年初投入使用,嘗試於通過商業智能賦能全渠道參與夥伴;2018年,拜耳入駐淘寶,現擁有1家淘寶企業店,11家淘寶授權店鋪;2019年,拜耳上線專為中國專業種植者量身打造一站式集種植技術、行情資訊、會員福利與專業服務為一體的線上平台拜耳悦農堂®,目前註冊用户約25萬,更於新冠疫情期間舉行了近3000場線上農技直播。2020年,拜耳飛防面積突破2000萬畝次,並與本土合作伙伴率先在國內推出飛防打藥小程序,探索數字化、智能化、規模化的飛防創新模式。
高勇表示:“不難預見的是,如果我們通過數字化途徑,對農業多個方面持續優化,生產效率和產量的提高幅度將會非常可觀。因此,數字農業的技術革新或將成為農業領域一個革命性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