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為了在2021年底這一資管新規最後過渡期限內完成轉型,不少銀行選擇提前終止、甚至強制清退老產品。
5月7日,民生銀行發佈公告稱,將提前終止三款面向個人投資者的理財產品,包括非凡資產管理天溢金普通款、非凡資產管理天溢金高端款和非凡資產管理天溢金(電子銀行)款,提前終止日期為2021年5月21日。
券商中國記者從民生銀行客服處瞭解到,此次該行三款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原因是“產品不符合監管政策要求”。“這種產品清退的情況還將陸續發生。”一位分析人士表示,目前一些國有行仍存在“船大難掉頭”的問題,過渡期內完成整改壓力仍大,同時,一些產品不合規、整改困難的中小銀行也可能選擇直接進行產品清退。
產品提前終止屢見不鮮
據瞭解,民生銀行提前終止的三款“天溢金”系列理財產品是一種每日交易型的開放式理財產品,風險等級為2級,普通款1萬元起購,高端款20萬元起購,產品成立於2014年,成立門檻為1億元。民生銀行客服表示,前述三款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是因為不符合監管政策要求。
一位理財子公司人士進一步向記者表示,資管新規要求2021年年底前實現淨值化產品轉型目標,並設定了分階段的方案,原有的預期收益型產品不滿足淨值化需求,面臨轉型壓力,所以銀行會選擇提前終止部分產品。
事實上,自2018年資管新規出台以來,不少銀行為滿足打破剛兑、破除多層嵌套與禁止資金池模式等要求,選擇提前終止、甚至強制清退老產品。儘管去年監管部門已將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銀行理財產品轉型趨勢卻隱隱加速,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以及不少城農商行等均在去年宣佈部分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普益標準統計數據顯示,提前終止的產品數量已達上千款,其中半數是2020年內宣佈終止。
“雖然資管新規延長一年,給予了銀行更加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如果不提前進行產品調整,到了2021年下半年再臨時抱佛腳,容易產生懸崖效應。”一位分析人士認為,當前提前終止的理財產品多數是由於改造空間很小,底層還存在一些難以處置的資產,只能選擇清退,因此必須要提前進行佈局。
他表示,在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前,銀行理財產品轉型的陣痛期還將持續,“一些國有行存量產品規模較大,轉型壓力還比較大,一些產品不合規、整改困難的中小銀行也會有這種產品清退的情況陸續發生”。
“此類變動屬於個別機構的自主行為,從合法合規角度來看,銀行提前終止的理財產品説明書中均帶有免責事項,也符合監管和市場指引的方向,無可厚非,但從合情的角度來看,銀行應該考慮投資者感受,加強雙方溝通。”另一位分析人士提醒,“對於手頭仍持有老產品的投資者而言,建議定期關注機構公告。”
銀行理財轉型進度不一
資管新規落地以來,銀行保本理財產品規模快速壓降,淨值型產品佔比大幅增長,但各家銀行轉型進度不一。從年報數據來看,不同類型銀行淨值化產品佔比出現分化,上市股份行和城商行淨值化產品比例幾乎都在六成以上,相比之下,國有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進度較為緩慢。
具體而言,國有行中,交通銀行、郵儲銀行披露其淨值型理財產品規模佔比分別為52.36%、55.31%;建設銀行2020年年報顯示,該行淨值型產品期末餘額2939.29億元,佔比19.24%。
興業銀行淨值化比例在已披露該數據的股份行中最高,2020年末,該行淨值型理財產品餘額11327.69億元,佔理財產品餘額76.76%。中信銀行、光大銀行、招商銀行的淨值型產品比例分別為70%、60.21%、67.76%。城商行中,長沙銀行、江蘇銀行淨值型產品比例均達到80%以上,上海銀行該比例也達74.79%。
前述分析人士表示,國有行淨值化轉型進展較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國有大行的規模相對比較大一點,船大難掉頭;
二是股份制行的體制機制、薪酬體系更加靈活,轉型的積極性比國有銀行更高;
三是國有大行的客户中,中老年客户居多,對淨值化產品的接受程度不足,轉型中必然會遇到一定的瓶頸。
據瞭解,一些國有銀行存量資產規模較大,整改難度較高,一些中小銀行也存在整改困難、進展緩慢的問題,少量難以在過渡期內整改到位的資產,將按個案處理。去年7月宣佈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後,央行有關負責人也指出,對於2021年底前仍難以完全整改到位的個別金融機構,金融機構説明原因並經金融管理部門同意後,可以進行個案處理。
“根據監管要求,進行個案處置的銀行,需列明處置明細方案,逐月監測實施,實施差異化監管措施,各家銀行守土有責。”光大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峯在研報中寫道,“基於此,預計各家行會盡可能在2021年底前完成可以化解的部分,最大限度的壓縮用於申報個案處置規模的額度,個案處置申請主要用於一些處置難度最大、行業共性的處置難點。”
他指出,2021年底將是資管新規過渡期延期安排的最後一年,船到中游浪更急,存量整改的力度及難度預計將隨之加大,大部分銀行有望如期完成整改任務,但是現金管理類理財等產品可能面臨二次整改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