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隨着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動能轉向新動能,經濟發展規律也隨之發生變化。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十四五”時期的經濟增長不僅要鞏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成就,更要擔負起承上啓下的轉型重任,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在中長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在供給端,“十四五”時期,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供給側要素將呈現出明顯的動力分化特徵。隨着資本存量的增速放緩和勞動力供給數量的下降,單純依靠資本積累和勞動力數量的傳統規模擴張型增長模式將不可持續,取而代之的是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主要特徵的質量驅動型增長。
第一,隨着資本存量增速放緩,資本規模擴張效應將不斷減弱,資本質量的提升將驅動投資效率改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資本存量增長率長期保持高位運行,成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泉。但是,人口結構的變化使得資本形成率在不斷下降,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對資本積累帶來較大沖擊。同時,傳統規模擴張模式不僅使得增量資本產出率不斷下降,也導致了高槓杆率和產能過剩等問題。“十四五”期間,以資本質量提升和投資效率改善為目標,隨着“新基建”、完善營商環境、構建房地產長效機制等政策的深入,中國將逐步告別低水平重複投資的模式,轉為質量優先的驅動提升路徑。
第二,隨着勞動供給數量下降,“人口紅利”將加速遞減,人力資本質量的提升將創造新的“人才紅利”。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預計到2025年我國15-64歲人口將從2020年的9.8億下降到9.6億。並且從中長期來看,勞動年齡人口的下降和人口老齡化的上升都將呈加速趨勢,短期內人口結構的變化態勢難以逆轉。但是,“十四五”期間,伴隨着我國教育水平和人口健康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優化,人力資本和勞動供給質量將得到明顯提升,為經濟增長提供更高層面的“人才紅利”。此外,科技創新領域人才規模和質量的提高也將帶來人力資本質量新的增長空間,併為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形成有力支撐,進而促進新增長動力的有機轉化。
第三,由於科技創新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全面提升,將成為增長動力轉換的關鍵驅動要素。“十四五”期間,中國的技術創新將處於從數量增長轉變為質量提升、從數量大國向質量強國轉變的關鍵期。通過發揮企業優勢、加強基礎研究、深化科技改革等舉措,打好核心技術攻堅戰,應對產業鏈供應鏈的衝擊,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將會有根本性的改觀。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來看,以技術進步和深化改革為基本支撐,包含人力資本創新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合計貢獻率將得到明顯提升。
在需求端,“十四五”時期,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也有望實現高質量的結構升級。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供給端與新需求的適配性將得到有力支撐,國內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對外貿易的提升仍存在巨大潛力。
首先,國內消費市場規模仍有進一步的拓展空間,消費升級也有助於拉動新需求,“十四五”期間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不斷提升。從收入結構來看,我國有近4億中等收入羣體的消費活力仍未得到充分釋放,並且中等收入羣體的規模還將持續擴大。從年齡結構來看,消費觀更加現代化、更加適應新零售技術的“90後”正在成為中國消費端的主力,而且老齡化的加速也將提升養老、醫療等領域的剛性消費需求。從國際經驗來看,美國、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發達國家在人均GDP步入1萬美元大關時,其消費率要明顯高於中國同期水平,我國消費率的穩步提升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此外,“十四五”時期我國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有望延續穩定下降趨勢,這意味着服務性消費的支出比重將持續提升,為消費升級創造了有利空間。
其次,“十四五”期間我國的投資率將穩中有降,但是投資的效率和質量將顯著提升,並且新基建與傳統基建存在雙重發力空間。一方面,在後疫情時代的加速投資帶動下,基於我國區域和城鄉基建水平發展不平衡的國情,城市更新、醫療衞生、生態環保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方面的基建仍有較大提升潛力。另一方面,“新基建”將拉動新的投資增長點,創造有別於傳統產業的投資空間。短期來看,“新基建”有望迅速拉動新興產業領域的投資需求;中長期來看,“新基建”還將產生明顯的外溢效應,有助於人力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從而拉動長期經濟增長。
再次,“十四五”期間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將延續下降趨勢,但是在“雙循環”背景下,新開放和新的多邊合作機制將打造對外貿易的新優勢,並且助力國內經濟發展。儘管隨着一國經濟體量的增大,外貿依存度下降是客觀趨勢,但是相對來看,我國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的地位將進一步提高,而我國的對外開放水平也將從“兩頭在外”階段步入多元化、更高質量的嶄新階段。在出口端,我國的比較優勢將轉向高附加值產品,不僅將促進國內的產業結構升級,更有助於緩解日益增長的貿易摩擦。在進口端,積極融入國際市場不僅有利於維繫國內市場的產業鏈供應鏈完整度,而且也將帶動國內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和相關產業的技術進步。因此,隨着我國新型產業鏈動力的增強,動態、開放和多維的產業轉型升級必將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當前,我國經濟總量已經邁上一百萬億元的新台階,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在不斷提升。作為全球最先從疫情中恢復增長的經濟體,2020年我國經濟實現了2.3%的GDP增速,糧食總產量、製造業增加值繼續位居世界第一,第三產業增加值也保持良好增長,最終消費支出佔GDP的比重達到了54.3%,高技術產業投資增幅達到10.6%,外貿依存度也超過30%。數據表明,我國經濟不僅正在實現供需兩端的結構優化,也為“十四五”期間實現更高質量的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在中央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的科學施策下,“十四五”時期的中國經濟必將實現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目標,為世界經濟復甦和全球經濟互惠貢獻更大紅利。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